TCS展集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二期: 媒體使用與政治態度、認知與行為的關係

展集背景與本期簡介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收錄了使用該資料庫(或該資料庫前身: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所發表的期刊論文,規劃此展集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能有系統地探索傳播學者如何應用傳播資料庫資料研究不同的傳播行為,並建構相關理論,藉以推廣傳播資料庫的使用。

本次展集主題鎖定「媒體使用與政治態度、認知與行為的關係」,共收錄陳憶寧(2013;使用19932003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資料); Chen & Lo2010;使用2003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資料);張鐙文、莊文忠(2012;使用2008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資料);陳敦源、李仲彬、黃東益(2007;使用2003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資料;與Hsieh & Li2014;使用2008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資料)等五篇文章。

本期主題介紹
俞蘋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傳播博士
 
媒體使用如何影響政治態度、認知與行為向來是政治傳播研究的核心主題,但「媒體使用」的概念在各研究中卻不盡相同,本期展集所收錄的文章正彰顯了這樣的差異。舉例來說,陳憶寧(2013)、Chen & Lo(2010),以及張鐙文、莊文忠(2012)皆鎖定報紙、電視等不同媒體;而陳敦源、李仲彬、黃東益(2007)與Hsieh & Li(2014)則聚焦在網路媒體。綜合來說,本次展集所收錄的文章將「媒體使用」按不同媒介(如:報紙、電視和網路)或/與使用面向(如:使用時間、內容和本質)區分,並發現不同類型的媒體使用對政治態度、認知或行為可能造成不同的影響。

陳憶寧(2013)利用1993年與2003年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比較十年間電視、報紙新聞兩種不同媒體的使用與政治知識和政治參與的關係。結果顯示,看電視新聞與報紙新聞的時間愈長,以及會看報紙政治新聞者,政治知識分數較高;但對政治參與來說,只有電視新聞使用時間正向預測政治參與,報紙新聞使用時間與內容和政治參與無顯著關係,這些結果在1993或2003年皆一致。整體來說,結果顯示,新聞媒體使用與政治知識和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在1993年至2003年間趨向一致——無論是電視或報紙新聞使用都可能增進個人政治知識,但僅有看電視的時間顯著預測政治參與。

Chen & Lo(2010)延伸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相關文獻,提出了政治資本(political capital)概念,政治資本共包含了個人(政治知識、政治興趣與政治網絡)與集體(政治參與和政治信任)兩面向。從政治資本概念出發,該文探究報紙、電視與網路的新聞使用與政治資本的關係,以及地區(北部或南部)在這些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結果顯示,在電視、報紙與網路三種媒體當中,網路新聞使用(使用時間與接觸頻率)與政治資本關聯性較低;而在電視與報紙新聞使用中,比起電視與報紙新聞使用時間,電視與報紙新聞接觸頻率更能預測政治資本。此外,網路新聞接觸頻率與政治意見表達、競選活動參與的關係,以及電視新聞接觸頻率與政治知識的關係,都會因為地域不同而異。這些結果顯示,個人接觸報紙和電視新聞的頻率和政治資本累積息息相關,而部分新聞媒體使用與政治資本的關係,則會因個人所處的地區(北部或南部)而有不同。
 
張鐙文、莊文忠(2012)在文中區分網路和非網路使用者,並探討兩族群在政治知識與媒體使用上的差異,並分別探究兩族群在媒體使用面向(傳統或新興媒體上新聞暴露、注意程度,以及新興媒體參與程度)與政治知識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網路與非網路使用者的政治知識與媒體使用習慣皆不同,其中,和非網路使用者相比,網路族群的政治知識分數較高,傳統媒體(電視與報紙)新聞暴露與注意程度也較高。但在媒體使用與政治知識的關係上,僅傳統媒體新聞暴露程度顯著且正向預測政治知識,此結果在兩族群皆一致。這些結果顯示,雖然網路與非網路使用者在政治知識與媒體使用上有顯著差異,對於兩族群來說,傳統媒體新聞暴露程度對政治知識累積可能較重要。

陳敦源、李仲彬、黃東益(2007)探討上網程度(網路使用頻率)與線上公眾接觸(包括政治資訊搜尋,如閱讀電子報來獲得政治相關資訊;和政治參與,如透過網路向媒體表達對政治議題的看法)的關係,以及兩者關係是否因實體公眾接觸程度(即:政治意見表達、政治信任、社區參與、政治關心程度與選舉參與)而異。研究發現,上網程度、部分實體公眾接觸(包括:政治意見表達,以及政治關心程度)會增進線上公眾接觸。此外,若將樣本按實體公眾接觸程度分為低、中、高,隨著實體公眾接觸程度愈高,上網程度與線上公眾接觸的正向關係也愈強,這結果顯示,對積極參與實體公眾事務的人來說,網路使用對線上公共事務參與的影響較強。
 
Hsieh & Li(2014)則鎖定網路溝通使用,探討線上政治討論以及網路溝通平台使用的多樣性和線上政治參與(即:線上政治意見表達與聯絡政治人物)的關聯。在控制了基本人口變數、政治態度、政治知識、新聞使用、網路使用時間,以及網路態度等影響後,他們發現,當個人會與朋友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使用愈多網路溝通平台(如:BBS、即時通訊軟體、部落格),透過網路表達政治意見或聯絡政治人物的機會也愈高。這些結果顯示,在網路上的溝通行為對線上政治參與扮演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陳憶寧(2013)。〈告知與動員:新聞媒體使用,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張茂桂、羅文輝、徐火炎(編)《台灣的社會變遷 1985-2005:傳播與政治行為》,頁35-6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Chen, K. & Lo, W. (2010). Media use and political capital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iwan. Issues and Studies, 46, 187-225. 
        張鐙文、莊文忠(2012)。〈數位時代媒介使用行為與政治知識成因之析探: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比較分析〉。《競爭力評論》,第15期,頁65–90。 
        陳敦源、李仲彬、黃東益(2007)。〈應用資訊通訊科技可以改善 “公眾接觸” 嗎?台灣個案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 25期,第3冊,頁51-92。
        Hsieh, Y. P., & Li, M. H. (2014).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ivic talk, and media multiplexity: How Taiwanese citizens express political opinions on the Web.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7(1), 26-44.
doi: http://doi.org/10.1080/1369118X.2013.833278
 
本期所收錄文章摘要與下載
 
告知與動員:新聞媒體使用、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的關係
 
陳憶寧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新聞媒介使用、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19932003年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為資料來源,研究結果顯示十年前後,媒介使用時間與媒介使用內容對政治知識的預測力相當高,但就政治參與而言,只有媒介使用時間有預測力,而且只限於觀看電視新聞的時間。針對這樣的結果,本研究認為可以顯示出媒介使用對於政治知識與政治參與的預測相當穩定,不受媒介大環境變遷以及政治變動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出在政治行為上電視新聞可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也就是說看電視新聞與看報紙都可以提高政治知識,但是對於行為上的動員,電視新聞優於報紙。
 
Media use and political capital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iwan
 
Katherine Yi-ning Chen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Ven-Hwei Lo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capital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use and political capital, especially as related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Anational survey carried out in Taiwan shows that political capital can be seen in terms of five distinctive dimensions: political networking,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trus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ime spent with media is of limited use in predicting political capital, while watching political news on television or reading it in newspapers is a positive predictor of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interest, opinion expression, and campaign participation. In term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we found that exposure to political news through television was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political knowledge in southern Taiwan than in northern Taiwan. Exposure to political news on the Internet was correlated more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with opinion expression in northern Taiwan than in southern Taiwan. But exposure to political news on the Internet was correlated more strongly and negatively with campaign particip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than in northern Taiwan.
 
數位時代媒介使用行為與政治知識成因之析探: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比較分析
 
張鐙文
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候選人
 
莊文忠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政治知識攸關民主政治運作的良窳,不僅隱含公民對政治事務的認知,公民評價政治世界的能力,更是公民參與品質的礎石。有趣的是,公民在不同時期擷取政治知識之途徑不盡相同,尤其在二十一世紀,受惠於新興資訊科技的推陳出新,大眾傳播媒體所具備之資訊傳播能力無遠弗界,能提供公民更便利、更豐富、更即時的政治新聞,對政治知識的傳播管道產生重大的影響。換言之,傳播媒介的蓬勃發展為公民創造一個豐富的資訊環境,不僅大幅提昇資訊的內容與數量,也增加公民選擇資訊的自由,甚至能夠讓公民由資訊的接收者轉變為資訊的提供者,在這個脈絡中討論公民的媒介使用行為與政治知識之間的關係更具有意義。準此,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探究公民的傳播媒介使用行為與政治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並聚焦於網路與非網路的使用族群,比較分析媒介使用行為對其政治知識所產生之影響。
 
本研究先從相關文獻中歸納出媒介使用行為和政治知識之間的若干假設,再採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在2008年所執行之「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資料加以檢證。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如下:首先,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在人口結構、媒介使用行為與政治知識上有明顯差異;其次,相同的媒介使用變項對解釋網路與非網路使用族群之政治知識的效果不盡相同,顯示這兩個族群不僅在人口結構、媒介使用行為或政治知識存在差異,甚至影響到人口結構與媒介使用行為對政治知識的解釋效果;第三,網路使用族群具備「高度媒介使用,低度模型解釋」的特質,且新興媒介的使用行為與政治知識取得的關聯性並不高;最後,評估網路使用族群的使用行為與政治知識之間的關係更顯複雜,可能會因為使用者偏好某些特定的議題,或受到不正確的資訊影響,而干擾媒介使用行為對政治知識變異的解釋能力。
Download PDF
 
應用資訊通訊科技可以改善「公眾接觸」嗎?台灣個案的分析
 
陳敦源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李仲彬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

黃東益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1990年代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的快速發展,成為公共行政學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領域。樂觀論者認為ICTS發展,可以解決許多民主行政的困境,比方說,應用ICTs提昇「公眾接觸」(civic engagement)是其中最受重視的觀念,另一方面,科技悲觀主義者則認為ICTs對於公眾接觸的產生一種不平等的強化效果。本文的主要目的,亦即要探討透過資訊通訊科技來提升「公眾接觸」質與量的可能性?這個問題的答案,關係著政府下一階段推動電子民主的政策正當性。

本文的目的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觀念引介,二是條件分析。首先,有鑑於過去國內對公眾接觸概念的引介較少,本文將先針對資訊通訊科技與公眾接觸之間做文獻上的整理與討論;其次,本文以一份2003年所做的全國民調資料,分析網路資訊科技使用對於公眾接觸提升的現況,並討論應用資訊通訊科技提升公眾接觸的環境條件。

從資料分析發現,雖然網路使用與網上公民接觸間有正向關係,但是ICTs主要是「強化」了原本就有參與熱忱的人士多,但「驅動」低公眾接觸族群少的狀況。本文認為,箇中原因在於現行政府所推動的電子化政府,偏重於網路使用族群以及行政運作方便性的需求,忽略掉民眾其他公眾接觸之面向,包括資訊公開以及公共諮詢等部分。不過,雖然以網路提昇公眾接觸的條件不成熟,但並不代表樂觀主義者從此永無翻身之日,本文認為,藉由台灣第二階段(2007-2011)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方案中植入改進方案,仍有機會突破上述困境。最後,本文也提出未來政府政策方案的三點建議:一、繼續推動推動縮短「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相關政策;二、建立以「使用者中心」(user-centered)的電子化政府架構;三、展開電子化政府「線上界面」與「實體制度」的同步改革(synchronized reforms)。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ivic talk, and media multiplexity: How Taiwanese citizens express political opinions on the Web

Yuli Patrick Hsieh
Media,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TS) Doctoral Progra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eng-Hao Li.
Doctoral Student, Public Policy,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This study seeks to asse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ocial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for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ast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he link between ICT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emphasized the informational use of ICTs, overlooking their communication-enabling potentials for facilitating political talk in interpersonal spaces and subsequent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omains. To understand further how ICTs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may relate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e use data from the 2008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N = 1076)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looking at online media use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in civic talk onlin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personal factors such as online civic talk and media multiplexity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dividuals who discuss politics with their friends via the Internet and those who use more types of online media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re more likely to contact legislators and elected officials directly via the Web and articulate their political thoughts in online public spaces such as forums, blogs, and websites of news media. We further offer an assessment of the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digital in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