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文名稱 | 作者 | 出版年 |
---|---|---|---|
46 |
傳播個人性與動員:社交媒體比親身接觸、大眾媒體更有效? |
陶振超 | 2017.07 |
47 |
社交媒體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 |
陶振超 | 2017.04 |
48 |
你怎麼加臉書「好友」?連結策略與感知社會支持及心理幸福感的關聯性。資訊社會研究。 |
林日璇 | 2017.01 |
49 |
台灣民眾網絡素養調查: 網絡素養、網絡經驗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 綜合探討 |
林淑芳 | 2016 |
50 |
以網路購物為例探討媒介作為 娛樂的功能 |
張卿卿 | 2016 |
51 |
線上影音接收、傳散與產製上傳 行為探討:多元動機之觀點 |
張卿卿 | 2016 |
52 |
網路素人創作內容 決策歷程與觸動點分析: 循序樣式探勘技術之應用 |
張郁敏、蔡介元 | 2016 |
53 |
家長介入行為影響青少年網路 正負面使用行為之研究 |
王嵩音 | 2016 |
54 |
青少年網路素養、家長介入、與網路使用經驗 |
林淑芳 | 2016 |
55 |
Need for relatedness: a self-determination approach to examining attachment styles, Facebook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林日璇 | 2016 |
56 |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 或強化 |
陶振超 | 2015 |
57 |
媒體報導的健康資訊重要性及可信度感知 對健康資訊尋求行為的影響 |
盧鴻毅 | 2015 |
58 |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in Facebook use and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college students and a national sample |
林日璇 | 2015 |
59 |
Web 2.0 時代台灣消費者購物模式的 轉變:檢驗 AISAS 網路消費模式 |
郭貞 | 2015 |
60 |
影響新聞可信度與新聞素養效能 因素之探討 |
徐美苓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