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計畫
「第三期第二次(2023年)調查主題: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
徵求新增題組公告說明
為因應傳播行為與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傳播學門的學者自2011年開始接受國科會的委託執行「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aiwan Communication Survey)計畫,為更精確追蹤傳播行為變遷的脈動,每年訪查民眾傳播媒體使用行為,希望藉此深入描述閱聽眾媒體使用的輪廓,以建立完整的長期資料庫,協助學者針對臺灣傳播現況與當下發展,進行系統性的全盤分析,或創新的理論建構,並藉此作為政府擬定政策的重要參考基礎。
本計畫每年組成問卷小組委員會負責該年調查的子題與問卷規劃。小組委員皆為與每年主題相關的專家學者,部分為基於概念研究主題需求而邀請加入,部分為透過公開徵求題組而評選加入。每年調查完成後旋即對外釋出調查資料,提供研究生、學者或業界使用。已於2012至2021年完成十年的面訪調查(含第一期第一次到第五次、第二期第一次到第五次),自2022年起開展第三期的四年計畫,於2022年7月開始進行第三期第一次的調查。預計自2023年6月起開始執行第三期第二次一般民眾面訪調查(對象為18歲以上民眾),並將在2025年(第三期第四次)針對此批受訪者進行追訪;同時也將於2023年9月起針對青少年進行調查(對象為9至17歲國中小與高中職學生)。
一、 歷屆主題與題目類型說明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每年進行面訪資料收集,同時每年以不同次主題切入,試圖從不同面向深入描述臺灣閱聽眾媒體使用的輪廓。
第一期的調查,為期五年(2011.10-2016.9)。五年當中規劃五個不同次主題,主題分別為第一期第一次(2012年):素養與傳播;第一期第二次(2013年):網路使用行為;第一期第三次(2014年):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第一期第四次(2015年):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及第一期第五次(2016年):風險與災害傳播。並於2014年同時執行青少年調查。
第二期的調查,為期五年(2016.10-2021.12)。主題分別為第二期第一次(2017年):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第二期第二次(2018年):媒介使用與社會互動;第二期第三次(2019年):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I(跨波追蹤);第二期第四次(2020年):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及第二期第五次(2021年):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並於2017年、2020年同時執行青少年調查。
第三期的調查,為期四年(2022.01-2025.12)。第三期第一次目前已在全台各地進行面訪調查。
傳播資料庫問卷共分為長期追蹤的「基本題組」及「媒體特色題組」(兩項共計約110題),以及依西元年份單雙年追蹤的「新媒體使用行為題組」(約30題),最後加上每年變化的「當年主軸」(約70題),問卷總長度約210題。
「基本題組」會記錄下民眾基本資料、媒體使用行為(包括電視、報紙、雜誌、網路、廣播等媒體的使用行為,涵蓋使用時間與接觸內容)、人際溝通、個人價值與狀態;「媒體特色題組」詢問民眾從事特定目的(如休閒、獲取資訊等)時使用媒體的習慣、對各類媒體的可信度評分,以及對於臺灣電視新聞和網路的看法(分單雙年詢問)。「新媒體使用行為」蒐集民眾對於新興傳播媒體的使用習慣,除了詢問使用時間,雙年(如三期一次的調查年為2022年)會延伸調查FB、IG、電玩題組,單年(如三期二次的調查年為2023年)會延伸調查LINE、YouTube、戲劇題組。「當年主軸題組」則會依照該年度所訂的主題邀請或徵求問卷規劃小組委員會共同發想相關調查議題。
本計畫的青少年問卷題組規劃盡可能與一般民眾題組相同,以利分析時能進行年齡層之比較分析,惟青少年非每年調查,故無法以單雙年輪流詢問新媒體之方式,而是每次調查皆詢問所有單雙年題組之基本題與延伸題,然題數則有縮減,以配合其認知的發展。另外在基本題組中受訪者差異部份,則以較適合詢問青少年之基本狀況(例如:父母教育程度、主要照顧者等)及個人價格與狀態(如:課業狀況等)替代,其餘問卷題組大致與一般民眾題組相同。
二、 「第三期第二次(2023年)調查主題: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新增題組說明
傳播資料庫自第三期以後,將一般民眾調查改以四年一次進行主題輪調,主題依序為第一年「傳播與公民社會:公民政治傳播」(針對新媒體的公民行為與政治參與)、第二年「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自我展演 (wave I)」(包含新型態媒體之接受與使用、媒體之隱私揭露與自我形象)、第三年「傳播與生活日常:消費、健康與娛樂」(包含新型態媒體之接受與使用、媒體多工之處理與應對)、以及第四年「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自我展演 (wave II)」。
以下針對本次主題「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說明,初擬四個面向,每個面向延伸兩類子題,及青少年調查其他可能主題,向傳播領域或其他相關領域學者徵求新增題組,子題如下,詳細內容請見
此檔案第2-7頁:
1. 數位科技與人際網絡
(1) 數位社會存在(Digital social presence)
(2) 數位社會支持(Digital social supports)與數位社區團體認同(Social identification with virtual communities)
2. 數位社交素養
(1) 電腦中介溝通效能(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與電腦中介溝通恐懼(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2) 數位公民與數位不文明行為(Digital citizenry/uncivil behaviors)
3. 數位自我形象管理
(1) 數位自我揭露(Digital self-disclosure)與自我展演(Digital self-presentations)
(2) 自我展演偽裝(Digital deception in self-presentation)
4. 數位社會互動
(1)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2) 永久在線與永久連結(Permanently online and permanently connected)
5. 青少年調查的其他可能主題
6. 其他子題
三、 新增題組提案申請計畫書格式與評選原則
「第三期第二次調查主題: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歡迎傳播領域或其他相關領域學者(包含各級教授、研究人員、博士後研究人員)提案新增題組,期望廣納各界智慧,不僅增進現有題組的分析價值與潛能,更能將前端、新穎且具有學術與社會價值之研究主題納入。
新增題組申請案將由「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推動委員會」推薦兩位委員進行審查,委員會依照審查結果決定加掛的題組。審議標準主要將涵蓋以下六個主要面向:
(1) 是否與此次調查主題相關(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
(2) 學術與理論的新意與價值
(3) 題目抽象性(受訪者是否容易理解)
(4) 探討議題是否適用於跨波追蹤調查
(5) 所探討的議題或傳播行為是否具有普及性
(6) 議題的社會重要性高低
(7) 是否適用於面訪調查情境
本次新增題組的提案申請書以6題問項為上限,頁數以兩頁(含)以上、不超過十頁。
申請書內容至少需包含下列項目(格式範本可見
此檔案第10頁):
(1) 題目
(2) 主題(請說明欲申請之主題及子題)
(3) 前言
(4) 理論架構與文獻探討
(5) 對研究台灣傳播現象的重要性或貢獻
(6) 預定分析方式與價值
(7) 研究架構圖
(8) 測量概念的定義、操作型定義與具體題項(若原始題組為英文,請檢附中英文對照)
(9) 參考文獻
四、 新增題組申請時程與流程
有興趣參與【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本次「第三期第二次調查主題: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的學者,請於民國111年9月30日(五)以前,提出6題以下之問卷題項及兩頁(含)以上、十頁(含)以下的提案申請書,並以E-mail方式寄至傳播調查資料庫信箱(crctaiwan@gmail.com)或專任助理葉心妤信箱(yhes924221@gmail.com)。
本計畫將於民國111年11月18日(五)通知入選的題組,入選題組的申請人將自動成為「【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三期第二次(2023年)調查」的「問卷發展委員會」之既定委員,需定期參與問卷設計會議,以協助問卷之修訂與決議,此外,參與者將擁有第一年使用該題組進行論文發表的優先權。
若有任何問題,請洽【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計畫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張卿卿 特聘研究員(chingchingchang@gate.sinica.edu.tw)。計畫詳情請參考本計畫所屬網站的最新消息公告:【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址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index.asp。
五、 資料釋出時程
「第三期第二次(2023年)調查」資料蒐集時間預計為2023年6至9月,完成後將於後年(2024年7月中旬)公開釋出資料,若欲收到資料釋出的相關訊息,也可登入【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加入會員,屆時將以電子報形式通知。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計畫主持人 張卿卿 特聘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共同主持人 陶振超 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專任助理:葉心妤、陳美錏、張馨勻
聯絡電話:(02)2789-8166或(02)27821693#262
聯絡地址: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A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