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展集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八期:網路與選舉:政治或公民參與的網路/社群圖像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八期:網路與選舉:政治或公民參與的網路/社群圖像

 

資料庫背景與本期簡介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收錄了使用該資料庫(或該資料庫前身: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所發表的期刊論文,規劃此展集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有系統地了解如何應用傳播資料庫資料研究不同的傳播行為,並建構相關理論,藉以推廣傳播資料庫的使用。

  本次展集主題鎖定「網路與選舉:政治或公民參與的網路/社群圖像」,共收錄張卿卿(2006;使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執行報告—第四期第四次);王嵩音(2017;使用2015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林淑芳(2018;使用2015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等三篇文章。

 

本期內容介紹
 
吳淑鈴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科技部專任研究助理
 
  「這是一場網路主導的選戰!」就在四年前,獲得約85萬票(占總得票數57.15%)的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在當選感言中直言其勝選的關鍵原因。事實上,自網際網路發展以來,網路今日已成為選舉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早在二十多年前,學者Connell(1997)即指出,網路是候選人接觸選民和影響輿論的新興工具,並逐漸在選舉中扮演重要角色(critical role)。現今網路不但降低了人們參與政治的門檻、反轉候選人的單向操縱,更使得許多受到網路賦權的公民,得以在虛擬空間裡實踐不同型態的政治活動,並依各自的投入程度形塑出網路的政治參與圖像。

  今(2018)年11月24日,台灣即將舉行第7屆直轄市長選舉及第18屆縣市長選舉。選舉將至,本期展集收錄的文章即鎖定網路公民,探討他們使用網路或社群媒體的動機、政治態度和政治討論頻率等面向,並分別研究這些面向和政治參與的關係。張卿卿(2006)從「使用時間」描繪出網路政治參與的網民圖像,並以「使用動機」分析網路政治參與的原因及行為面向。王嵩音(2017)和林淑芳(2018)同時探索網路和線下空間,前者探討不同的政治態度類型,在線上和線下所呈現出的不同政治參與行為;後者則剖析了政治參與者在網路上的「政治討論」行為,對於擴大政治參與的影響。整體而言,網路政治公民使用網路或社群媒體的動機、態度和網路政治行為等,都有可能左右或擴大網路及線下政治參與的實際動能,甚至對政治或選舉結果帶來間接影響。

參與者圖像一:動機不同 政治參與方式也不同
  網民的使用時間和使用動機,形塑出不同面貌的網路政治參與圖像。張卿卿(2005)研究「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等變項之間的正負關係時,透過「使用時間」和「使用動機」分析網路政治參與者的網路使用行為。該研究將使用時間區分為「休閒上網時間」和「工作上網時間」;並將使用動機分成「資訊蒐集」、「人際互動」和「娛樂消遣」三個子項目。針對政治參與方面,文中指出網路可提供另類形式的政治參與,包括「政治資訊蒐集」、「政治意見交換」與「政治意見表達」。研究結果顯示,在「使用時間」方面,網民若以「工作上網時間」為主,則和政治參與呈正向關係。在「使用動機」方面,若上網動機以「人際互動」為主,可有效預測其政治意見交換及政治意見表達行為。此外,網民若基於「資訊蒐集」動機,且以「工作上網時間」為主,則可鼓勵網路上的另類政治參與。

參與者圖像二:「忠誠者」具有高度的網路政治參與行為
  積極參與網路政治活動的網民,多具有較高的政治信任感和政治效能感。王嵩音(2017)探討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政治參與行為時,將網路使用者依「政治信任感」和「政治效能感」的高低差異,區分為「忠誠者」、「異議者」、「從屬者」與「疏離者」,並分析這四種政治態度類型參與線上及線下政治活動的行為差異。針對線上的政治參與行為,研究結果指出,「忠誠者(政治信任感高、政治效能感高)」透過網路或YouTube接收政治或公共事務的頻率,和「疏離者(政治信任感低、政治效能感低)」有顯著差異;且不論是線上的常規性政治活動或是非常規性的政治活動(如簽署網路版請願書),「忠誠者」的線上選舉參與行為都高於「疏離者」。線下政治活動方面,參與線下公民運動頻率最高的是「異議者(政治信任感低、政治效能感高)」,最低的為「疏離者」。
同樣關注線上和線下政治參與空間;王嵩音呈現了四種政治態度類型者參與線上與線下政治活動的差異;林淑芳則探討促成網路政治參與的可能原因,同時討論線上的政治參與動能如何影響其他人的政治參與行為。

參與者圖像三:「使用管道」和「政治討論頻率」影響公民參與程度
  
「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和「政治討論頻率」可能是促成網路和線下公民參與的助燃劑。使用社群媒體接收政治資訊者,若同時在網路上有較高的政治討論頻率,其動能就可能在社群媒體中不斷發酵,轉換成實際的影響力;甚至引領網路和線下的政治公民參與。林淑芳(2018)透過「社群媒體使用」與「人際溝通變項(包含:意見領導力、政治討論異質性、網路政治與公共議題討論頻率)」探討對公民參與的影響。研究結果指出,「社群媒體使用」與「人際溝通變項」皆間接或直接影響公民參與;在「社群媒體使用」方面,使用社群媒體接收政治與公共事務訊息愈高,公民參與的程度也愈高。

  在「人際溝通變項」方面,網路上的政治與公共議題討論頻率、政治討論異質性,都顯著地預測了網路和線下的公民參與;此外,意見領導力愈高者,若同時在網路上頻繁地與他人討論政治、公共議題,也有助於增加公民參與程度。換言之,在社群空間中,「政治討論」是擴大公民參與的重要機制;「社群媒體使用」雖然不能直接地預測線下政治公民參與,但網民若是基於接收政治訊息的動機,同時增加「人際溝通變項」中的政治討論頻率,就有可能產生如骨牌效應般的後續影響。

  政治或公民參與是民主社會的重要機制;上述三篇文章描繪了網路政治參與者的公民圖像,不論從使用網路或社群媒體的動機、政治態度、討論頻率等,都能一窺網路孕育的政治或公民參與樣貌。今年選舉,網路政治活動(如募款、社群互動等)早已開打;接下來,隨著選戰的白熱化,網路公民也必然會再激盪出更多豐富且值得探討的政治參與面貌。
 
 
參考文獻:
張卿卿(2006)。〈網路的功與過: 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86期,頁45-90。
王嵩音(2017)。〈是「異議」?還是「疏離」? 網路使用者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傳播文化》,第16期,頁104-131。
林淑芳(2018)。〈社群媒體與政治公民參與:網路政治討論頻率與政治討論異質性的中介角色〉。《傳播與社會學刊》,第44期,頁25-48。
Connell, M. (1997). New ways to reach voters and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Campaigns & Elections, 18 (9), 64-67.

 

本期展集所收錄文章摘要與下載

網路的功與過: 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
張卿卿
中研院人社中心特聘研究員 / 政治大學廣告系講座教授


本研究關切焦點在於「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包括實體政治參與和網路政治參與)以及「社會資產」的關係,推論在探討「網路使用」的功與過時,必須區分「網路使用」的量與質。本研究分以「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切入:在「使用時間」部份進一步依使用性質差異區分為「工作上網時間」與「休閒上網時間」,而在「使用動機」部份則區分為「資訊蒐集」、「人際互動」與「娛樂消遣」。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類型「使用時間」與不同類型「使用動機」和網友實體「政治參與」與「社會資產」之間的可能正向或負向關係。此外,本研究認為網路提供另類形式的政治參與,包括「政治資訊蒐集」、「政治意見交換」與「政治意見表達」,因此本文也進一步的探討網路使用與這些另類政治參與的關係。
DOWNLOAD

 
是「異議」還是「疏離」 網路使用者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

王嵩音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本文依據「政治信任感」以及「政治效能感」將臺灣網路使用者區分為「忠誠者」、「異議者」、「從屬者」與「疏離者」,並探討四種政治態度類型的分布比例情形為何?不同類型的人口學特徵為何?不同類型的線上以及線下政治參與行為有何差異?政治態度類型和傳統媒介與非傳統媒介使用行為之關聯為何?結果顯示臺灣網路使用者中以「疏離者」人數最多,人數最少為「從屬者」。四種類型在教育程度以及政黨認同上有顯著差異。四種類型在常規性的投票行為方面並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其他的線上或線下政治參與行為都有顯著差異。其中「忠誠者」政治參與的頻率最高,「疏離者」政治參與的頻率則最低, 「異議者」參與線下公民運動的頻率最高。研究也發現傳統媒介的使用行為並不能夠顯著預測政治態度類型,至於非傳統媒介則能顯著預測不同的政治態度類型。
DOWNLOAD

 
社群媒體與政治公民參與:網路政治討論頻率與政治討論異質性的中介角色

林淑芳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隨著社群媒體在政治訊息溝通與公民運動中的角色日益重要,社群媒體使用是否對於政治公民參與具正面影響力也成為學者關切的議題。本研究同時討論社群媒體使用與人際溝通等相關變項(意見領導力、政治討論異質性、網路政治與公共議題討論頻率)對於政治公民參與的影響。研究調查資料為科技部2015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以各鄉鎮市區分層抽樣,針對18歲以上國人進行家戶調查。2015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包含媒體使用、人際傳播、社會網絡、政治態度、政治公民參與等題組。結果顯示,與政治公民相關之社群媒體使用及意見領導力透過網路政治討論及討論異質性影響政治公民參與。本研究結果顯示社群媒體使用與人際溝通均間接或直接影響政治公民參與。研究結果可以幫助了解社群媒體使用及不同人際溝通模式在促進政治公民參與議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DOWNLOAD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