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展集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六期:政治傳播的新紀元

資料庫背景與本期簡介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收錄了使用該資料庫(或該資料庫前身: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所發表的期刊論文,規劃此展集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有系統地了解如何應用傳播資料庫資料研究不同的傳播行為,並建構相關理論,藉以推廣傳播資料庫的使用。 

本次展集主題鎖定「政治傳播的新紀元」,共收錄張卿卿(印製中;使用2015年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林淑芳(印製中;使用2015年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陶振超(2017;使用2014年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等三篇文章。

 
本期內容介紹
     
俞蘋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隨著社會政治的變遷,以及新興科技的崛起,政治傳播已踏入新紀元。首先,在社會政治變遷下,政黨認同度逐漸降低,中間選民日益增加(Doherty & Weisel, 2015),投票行為越來越難預測;其次,隨著新科技特別是社群媒體的興起,社群媒體在接收政治資訊、以及社會動員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期所收錄的文章即緊扣了社會政治環境或科技變遷,反映了政治傳播新紀元的來臨。張卿卿(印製中)研究了政黨雙歧的成因以及其影響,為中間選民、低政治興趣以及統獨中立者的投票決策與意向提供了可能解釋;林淑芳(印製中)與陶振超(2017)則鎖定社群媒體使用,前者社群媒體使用、政治討論、意見領導力,以及線上與線下政治公民參與的關係,後者探究社群媒體使用如何影響政治消費主義(拒買)。

張卿卿(印製中)以2016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為背景,探討政黨雙歧(ambivalent)的成因、以及其對決策過程、媒體接收,以及投票行為意向的潛在影響。結果發現,中性選民、政治興趣低者、以及不偏統不偏獨者,政黨雙歧越高。在政黨雙歧的三項潛在影響上,首先,在決策過程中,政黨雙歧會提升投票決策困難度、正向預測政策投票、以及選人不選黨策略;其次,在媒體使用上,政黨雙歧者接收報紙競選新聞頻率較高,也較常觀看政黨傾向不偏頗的電視台;最後,在投票意向方面,政黨雙歧越高者,越可能不投票、採取分裂投票、或跨黨投給民調支持度高的他黨候選人。整體來說,此研究系統地探討了政黨雙歧的原因與多面向的影響 。

鎖定社群媒體,林淑芳(印製中)探討意見領導力、社群媒體使用、與政治討論特質對線上和線下政治公民參與的潛在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社群媒體上接收政治與公共事務訊息可直接促進線上政治公民參與,也可能透過線上政治討論提高政治討論異質性,進而間接促進線上與線下的政治公民參與。研究也發現,意見領導力越強者,越常透過社群媒體接收政治或公共事務相關訊息;這類型的人,也可能透過頻繁參與網路政治討論,或與不同意見的人討論政治來提高線下和線上政治公民參與。這些結果顯示,在社群媒體上接收政治或公共事務消息可能直接提高線上政治公民參與,對線下政治公民參與直接貢獻並不顯著;不過,透過人際溝通討論,這類社群媒體使用卻可能帶動線下政治公民參與。

以頂新集團的黑心油事件為背景,陶振超(2017)主要探討社群媒體使用與政治消費主義(拒買)的關係。研究一結果顯示,社群媒體使用頻率與政治消費主義成正相關,而高學歷、高收入者較容易出現拒買行為,但此類行為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有無小孩、以及就業狀況無顯著關聯。研究二進一步探究不同社群媒體使用方式(如:重複暴露、按讚、討論、分享等)與政治消費主義的關係,其中,在社群媒體上重複暴露(即:越常看到他人鼓勵對食品安全議題採取行動的訊息)是預測拒買的主要因子。這些結果顯示,在社群媒體上重複接收動員號召訊息是實際拒買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l   林淑芳(印製中)。社群媒體與政治公民參與:網路政治討論頻率與政治討論異質性的中介角色。傳播與社會學刊

l   張卿卿(印製中)。政黨雙歧不確定的糾結:成因、決策過程、媒體接收與行為意向。中華傳播學刊

l   陶振超(2017)。社交媒體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 。新聞學研究,131,49–86。

l   Doherty, C., & Weisel, R. (2015). A deep dive into party affiliation: Sharp differences by race, gender, generatio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people-press.org/2015/04/07/a-deep-dive-into-party-affiliation/
 

本期展集所收錄文章摘要與下載
 

社群媒體與政治公民參與:網路政治討論頻率與政治討論異質性的中介角色
林淑芳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副教授
隨著社群媒體在政治訊息溝通與公民運動中的角色日益重要,社群媒體使用是否對於政治公民參與具正面影響力也成為學者關切的議題。本研究同時討論社群媒體使用與人際溝通等相關變項(意見領導力、政治討論異質性、網路政治與公共議題討論頻率)對於政治公民參與的影響。研究調查資料為科技部2015 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以各鄉鎮市區分層抽樣,針對18 歲以上國人進行家戶調查。2015 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包含媒體使用、人際傳播、社會網絡、政治態度、政治公民參與等題組。結果顯示,與政治公民相關之社群媒體使用及意見領導力透過網路政治討論及討論異質性影響政治公民參與。本研究結果顯示社群媒體使用與人際溝通均間接或直接影響政治公民參與。研究結果可以幫助了解社群媒體使用及不同人際溝通模式在促進政治公民參與議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政黨雙歧不確定的糾結:成因、決策過程、媒體接收與行為意向
張卿卿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 教授
 
以傳播調查資料庫於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所進行的面訪調查資料作為基礎,本文探索政黨雙歧態度的成因、雙歧選民在選舉中的決策過程、競選新聞接收,及其投票行為意向。從不確定觀點出發,點出三個面向的不確定觸發政黨雙歧態度。其次,探索雙歧者的投票決策過程,包括決策困難度、政策投票與選人不選黨策略。此外,探索雙歧者的競選新聞接收行為。最後,從「雙歧不安應對策略模式」出發,探討雙歧者面對投票決策所採取的行為應對策略。
 

社交媒體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 
陶振超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副教授
 
社交媒體展現驚人的動員力量,然而誰被動員與如何動員仍所知有限。本文提出網絡機會模式,主張社交媒體建立虛擬接近性,使得人們在不互相干擾的狀況下,也能傳遞資訊。以政治消費主義為研究背景,研究一採2014 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發現社交媒體多樣化社會運動參與者,促成更多女性、未就業者及年輕人參與。研究二採網路調查,發現社交媒體使人們重複暴露於相似資訊,提供觀察學習機會,促進參與。結論指出社交媒體造就個人大眾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