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展集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四期:年輕世代的網路使用特徵、經驗與素養

資料庫背景與本期簡介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收錄了使用該資料庫(或該資料庫前身: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所發表的期刊論文,規劃此展集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有系統地了解如何應用傳播資料庫資料研究不同的傳播行為,並建構相關理論,藉以推廣傳播資料庫的使用。

本次展集主題鎖定「年輕世代的網路使用」,共收錄張郁敏(2015;使用2013年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王嵩音 (2016;使用2014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傳播組資料);與林淑芳(2016;使用2014年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等三篇文章。

本期主題介紹
俞蘋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許多年輕族群出生即有網路,由網路伴隨成長,被視為數位原生世代(digital native),年輕族群的網路使用特徵、經驗與素養,攸關於該族群的人身安全與心理健康,是目前傳播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期展集所收錄的文章即鎖定年輕族群,探討年輕族群的網路使用特徵,以及形塑該族群網路經驗與素養的重要因素。

隨著不同媒體科技興起,媒介並用行為在年輕族群中日益普及,張郁敏(2015)即針對此現象探索不同世代邊看電視邊行動上網的行為和動機;王嵩音(2016)鎖定家長介入模式,探討其與青少年網路使用正負面經驗的關聯;林淑芳(2016)則擴大探討影響青少年網路效能、素養、以及網路風險經驗與應對模式的重要因子。綜合來說,這些研究描繪出年輕世代網路使用的特色,以及形塑該世代網路使用經驗與素養的重要因子。

張郁敏(2015)以邊看電視邊行動上網為例,探討不同世代在媒介多工(media multitasking)的行為與動機上有何差異。研究發現,雖然不同世代媒介並用的動機相似,皆是出於方便習慣(如:兩個一起看很方便;自然而然地就會兩個一起看)與認知地位(如:兩個一起看可以得到更多資訊;因為兩個一起看讓您覺得自己很重要),相較於較年長的世代(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1980至1995年出生的網路世代同時上網、看電視的頻率較高,而在並用網路與電視時,注意力較集中在網路使用上,可能因為網路世代認知能力較強、能處理多方資訊,且網路在該世代成長過程中扮演較重要的角色。這些結果顯示,不同世代在認知能力上的差異,以及所經歷過的媒介環境改變皆可能影響該世代媒介並用行為 。
 
王嵩音(2016)鎖定青少年,研究家長介入模式如何影響青少年網路正、負面行為。該研究將家長介入行為分成限制型(即:制定上網規則)與評價型(即:和子女討論上網內容),研究發現,台灣家長多以採限制型介入模式,但限制型介入與網路負面行為(包括色情暴力危險與社交危險)無顯著關聯,唯評價型介入與上網做作業、學習等正面行為呈正相關。這些結果顯示,評價型介入對青少年上網較有正面助益。
 
林淑芳(2016)則探討家長介入模式、青少年的網路效能、網路素養、網路風險經驗與應對模式,以及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在預測網路自我效能感與網路素養上,結果發現,家長主動型(或評價型)介入越高,青少年子女的網路自我效能感、以及網路素養也越高。而在網路風險應對與經驗方面,批判與理解網路內容能力較低的青少年,面對網路風險時較被動(如:決定先用再說);無論介入方式為何,家長介入程度越高,遭遇網路風險時,青少年越可能採取溝通方式應對;而家長採取主動型介入程度越高,子女的網路風險經驗越少。最後,在預測生活滿意度上,青少年的網路風險經驗越少,理解網路與運用網路工具素養越高,以及主動介入程度越高者,生活滿意度越高。這些結果顯示,家長介入方式與網路素養在青少年的網路風險經驗與應對,乃至生活滿意度皆扮演一定角色。
 
 參考文獻:
       張郁敏(2015)。〈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新聞學研究》,第 124期,頁83–116。
       王嵩音(2016)。〈家長介入行為影響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第30期,頁31–59。
       林淑芳(2016)。〈青少年網路素養、家長介入、與網路使用經驗〉。《中華傳播學刊》,第30期,頁3–29。
         

本期展集所收錄文章摘要與下載

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
張郁敏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

行動上網與媒介並用行為越趨盛行,其中以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最為常見,然而國內外卻缺乏相關研究。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臺灣不同世代的民眾是否有不同的行動上網與電視觀看並用行為,以及此類行為是否受制於不同的動機。本研究透過全省隨機面訪,研究結果顯示網路世代顯著比X 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較常有此類媒介並用行為,而且網路世代在並用這兩個媒介時,注意力顯著集中在行動網路上的資訊,而兩個年長世代則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電視節目內容上。此外,本研究發現三個世代的媒介並用動機是一致的,包含方便習慣與認知地位兩者。這些研究結果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跨世代媒介並用行為理論與媒介並用動機分析觀點。
Download PDF

家長介入行為影響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之研究
王嵩音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本研究從家長介入的觀點探討其對於青少年在網路上的正面或危險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家長多以限制型介入為主要策略,但是對於降低青少年在網路上涉及色情與暴力之危險以及社交危險行為並沒有效果。評價型介入著重於家長利用機會教育和青少年討論網路的相關議題,則能正向地影響青少年正面網路使用行為。因此身為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子女的網路使用行為方面,若能以評價型的介入方法,較能促進青少年的網路的正面使用行為。

青少年網路素養、家長介入、與網路使用經驗
林淑芳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本研究探討青少年網路素養,並分析網路素養對網路風險、網路風險應對、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研究同時討論家長對於青少年的網路使用介入方式及其影響。資料使用科技部 2014 年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全國調查數據,樣本為 9 到 17 歲青少年,共 1,959 人。假設以回歸分析檢驗,結果發現,家長主動型介入與網路素養能力有關,且網路素養能力高者,生活滿意度也較高。本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瞭解目前青少年網路素養能力,並提供未來網路素養教育方向。
Download PDF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