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ohanna Blakley[1](美國南加大諾曼李爾中心副主任)所言,近幾年研究發現,在社群網路使用現象中,觀察到女性確實多於男性,且她們花在這些網站上的時間量,讓她直呼女性是真正推動社群媒體革命的人。既然性別在社群媒體使用上有如此有趣現象產生,讓我們一起透過「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二期第一次(2017年):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當中的青少年調查(N=1852),一窺不同性別的台灣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類型與動機。
青少年使用社群天數,與日俱增
過去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三次青少年(2014年)調查顯示,男性、女性使用社交網站的平均天數超過5天(M男 = 5.22 vs. M女 = 5.18)。而三年後的現今,台灣青少年每週使用社群媒體的平均天數接近6天,且男性、女性在使用社群媒體的天數上有明顯差異,其中以女性的使用天數高於男性(M男 = 5.83 vs. M女 = 5.96,t = -1.16,p = .03)。
YouTube攀升為青少年社群首選
據2018年Pew Research Center[2]調查顯示,Facebook(臉書)仍是最受美國青年(18-30歲)歡迎的社群媒體,但已不再是少年(13-17歲)使用社群媒體的首選,取而代之的是YouTube。
而台灣青少年(9-17歲)使用社群媒體類型中,使用比例最高的社群媒體也是YouTube,但性別在此社群媒體上並無顯著差異(p = .13)。性別差異主要反映在次要的社群媒體上,如Facebook(男60.1% vs. 女65.3%,χ2 (1) = 5.31,p= .02)、Instagram(男36.9% vs. 女53.6%,χ2 (1) = 52.3,p< .01)與微博(男4.4% vs. 女12.3%,χ2 (1) = 38.1,p< .01)(見圖二)。
兩性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男性較被動、女性較主動
比較性別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和動機,由圖三可發現,女性在使用原因和動機上屬於較「主動」的一方,如:查看一些你有興趣的人的動態資訊(χ2 (1) = 27.13,p< .01)、維持與舊朋友之間的關係(χ2 (1) = 6.43,p= .01)、與朋友分享心情(χ2 (1) = 30.00,p< .01)等,而男性在原因和動機上則屬較「被動」的一方,如:不得不用,怕漏掉同儕間發生的事情或話題(χ2 (1) = 6.06,p= .01)。
整體而言,承如文章開頭Blakley所觀察到的現象,台灣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確實也以女性多於男性。社群媒體使用類型部分,圖文並茂的臉書也不再是青少年社群首選,取而代之的是以影音為主的YouTube。此外,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和動機,男性較被動、女性較主動。再回到Blakley的發現,試想著若以女性主導的社群媒體,會不會於產製內容中看到更多女性角色或是探討女性文化的篇章呢?相關研究結果值得我們引頸期盼。
[1] Johanna Blakley: Social media and the end of gender (Ted Talk)
bit.ly/2HrGJV5
[2] Teens, Social Media & Technology 2018
www.pewinternet.org/2018/05/31/teens-social-media-technology-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