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電子報


校園後宮甄嬛傳:青少年霸凌行為之調查

  
  校園如同社會縮影,青少年霸凌行為層出不窮,不同成長際遇、能力與價值觀的青少年,會逐漸自成一群、結黨結派,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活生生的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本期電子報根據「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二期第一次(2017年):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當中的青少年調查,分析不同學制對傳統霸凌旁觀、受害、加害間的關係。
 
青少年霸凌旁觀者經驗以國小最多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有五成六的國小生(56.1%)、四成六的國中生(46.2%)、三成四的高中(職)生(34.1%),曾經在校園中看過同學被霸凌的情況。不同學制,「曾在校園中看過同學被霸凌」的比例也不相同,其中言語霸凌【1】又以國小旁觀的比例高於國中和高中(職),而肢體霸凌【2】僅「有同學被排擠而無法參加某個團體或活動(χ2(2)=57.32,p < .01)」與「有同學被踢、打、踹(鬧著玩不算)(χ2(2)=68.83,p < .01)」這兩種情況時,在不同學制上有差異,主要也以國小旁觀的比例高於國中和高中(職)。

 
四成以上國小生曾有被霸凌的經驗
  在所有同學中,有四成以上的國小生(41.46%)、三成以上的國中生(31.97%)與一成五的高中(職)生(15.16%)表示自己曾有被霸凌的經驗。學制差異主要反映在言語霸凌的經驗上,以國小生的比例明顯高於國中、高中(職)生。如:「被同學罵、嘲笑或捉弄(χ2(2)=74.30,p < .01)」、「有同學說你的壞話或不實的謠言(χ2(2)=52.88,p < .01)」、「有同學講你不想公開或讓人家知道的事χ2(2)=48.30,p < .01」等等。


曾遭遇霸凌的國中生 超過五成會再霸凌他人
  扣除都沒有遭遇霸凌經驗的同學後,從曾被遭受霸凌的533位同學中,詢問是否曾經將此經驗加害於他人,透過卡方分析結果發現,在這些曾被霸凌的同學中,有超過五成的國中生(51.1%)會將此經驗加害於他人,其中又以言語霸凌的行為比例高於肢體霸凌。
 
  整體而言,青少年霸凌事件主要發生在國小階段,且霸凌行為又以言語比例明顯高於肢體,可能是因為言語霸凌常始於一些以為沒什麼的玩笑話,但那些漫不經心的字句,看不見的傷痕,有時候往往比肢體上的霸凌來得更嚴重。呼籲家長和學校不要輕忽此問題,也要教育同學不要對霸凌視而不見,旁觀者可以在不涉及危險的情況下,站出來讓被霸凌者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鬥。勇於正視問題才是斧底抽薪的解決之道。
 
 

[1] 言語霸凌選項
有同學被其他同學罵、嘲笑或捉弄(包括把書包、用品藏起來,但鬧著玩不算):(χ2(2)=78.24,p < .01)
有同學被說壞話或不實的謠言:(χ2(2)=23.32,p < .01)
有同學講你不想公開或讓人家知道的事:(χ2(2)=54.58,p < .01)
有同學被威脅或侮辱(包括訊息或影像):(χ2(2)=31.93,p < .01)


[2] 肢體霸凌選項
有同學被排擠而無法參加某個團體或活動:(χ2(2)=57.32,p < .01)
有同學被他人拍攝及散布自己受到欺負時的影片或照片:(χ2(2)=1.62,p = .44)
有同學被他人拍攝及散布和自己有關的私密影片或照片:(χ2(2)= .36,p = .84)
有同學被踢、打、踹(鬧著玩不算):(χ2(2)=68.83,p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