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環境的特性,經常遭受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的衝擊而導致生命和財務上的損失,每逢夏季是颱風形成的季節,受外圍環流影響,往往伴隨大雨或豪雨發生。根據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2016年)調查(N=2098),了解不同地區民眾對颱風、水災議題的關心程度、透過網路獲得相關資訊的管道以及對網路災情資訊的信任程度。
根據調查發現,不同地區民眾對颱風、水災議題的關心程度有顯著差異(F (5, 1867) = 33.18, p< .01),其中高屏(3.84)、雲嘉南(3.81)和花東地區(3.76)民眾關心該議題的程度較中彰投(3.68)、桃竹苗(3.66)和北北基地區(3.46)的民眾高。(見圖一)
近一步詢問民眾對網路上颱風、水災相關資訊的信任程度,不同地區民眾對「民眾相不相信網路所提供的颱風、水災相關資訊」之間有顯著差異(F (5, 1798) = 2.88 , p< .05),其中高屏(3.51)、花東地區(3.70)的民眾對網路所提供的颱風、水災相關資訊高於全體平均數3.46。(見圖二)
過去關於消息來源的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想要得到當下消息時,使用「網路」媒體所占的比例最高(54.23%),而當災害發生時,人們最常用以接收災害相關資訊的管道主要為「電視」(89.82%)和「網路」(60.35%)[1]。
整體而言,不同地區民眾獲得災害資訊的管道中,社群媒體[2]、即時通訊[3]和新聞媒體為獲取災害資訊的主要管道,彼此不相上下。而不同地區民眾也有不同顯著差異,透過「即時通訊」獲取災害資訊的比例中(χ2 (5, N = 2096) = 11.18, p = .05),以「中彰投地區(25.79%)」、「高屏地區(25.55%)」所占的百分比較高;而透過「BBS」獲取災害資訊的比例(χ2 (5, N = 2099) = 14.65, p = .02),則以「北北基地區(2.82%)」、「桃竹苗地區(3.39%)」占較高的百分比。此外,「花東地區(3.13%)」可能是地理位置關係,媒體近用權較低,透過「新聞APP」獲得災害資訊的百分比較低(χ2 (5, N = 2100) = 11.72, p = .04);最後,「入口網站」則以「雲嘉南地區(14.81%)」使用的比例最低(χ2 (5, N = 2097) = 11.18, p = .05)。詳見下圖三。
颱風、水災是自然災害,我們無力抗衡也無法阻止,但透過主動關心災情的即時動態,除了能為家園即早做好防颱準備,也能多一分心理準備。且網路的特性,伴隨科技的普及,讓身處在不同地區的民眾,都可以透過網路獲取即時的資訊,也可讓因道路被阻擋的山區,將災情傳送到外地,讓不同地區的民眾一同關心災情的最新消息。
[1] 臺灣民眾的颱風、水災資訊來源及來源可信度分析─ 以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為例
https://crctaiwan.dcat.nycu.edu.tw/epaper/%E7%AC%AC57%E6%9C%9F20170912.htm
[2] 社群媒體,例如:臉書、推特。
[3] 即時通訊,例如:Skype、Line、微信、臉書訊息messe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