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電子報


臺灣民眾的健康傳播特性

  惡性腫瘤連續35年為國人的第一大死因[1],而其餘前四大死因也都與疾病相關,這些疾病的發生率常與平日生活習慣、預防行為有關連,死亡率也可由提早發現、提早治療來降低。因此,將疾病預防與檢測的衛教資訊成功傳遞給國人,極為重要。本文整理「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一期五次(2016)─風險與災害傳播」調查中,所蒐集全台2,098位18歲以上民眾的健康資訊來源、可信度,與行為數據,做為相關健康傳播策略的參考。

 

 

健康資訊來源
  國人最常用來獲取健康資訊的來源管道為「網路」(72.0%,合併「經常」與「有時」兩個百分比,以下皆然),接著是「報紙」(65.2%)、「電視」(64.3%)與「親朋好友」(63.9%)。而「醫療人員」(43.0%)、「廣播」(39.1%)與「政府、醫療機構的文宣品」(33.9%),則是民眾最不常接觸的管道,有超過50%的民眾很少或從來沒有以這三種管道獲得健康資訊。(詳見圖一)



來源可信度

  國人最常用以獲取健康資訊的管道,可信度卻是最低。請民眾評價個人健康資訊的來源,最少人相信「網路 」(67.8%)所傳遞的相關訊息,而最多人相信的健康資訊是來自於「政府醫療機構文宣」(95.9%)和「醫療人員」(95.6%)。除了前述兩個專業機構與人員外,民眾最相信的健康資訊來源依序為「報紙」(83.1%)、「親朋好友」(80%)、「電視」(76.1%),比率皆達七成五以上。(詳見圖二)



健康資訊接收後行為

  臺灣民眾多採取主動行為回應健康資訊。民眾在看到大眾傳播媒體或網路上的健康資訊時,有53.8%的人「有時」、11.4%的人「經常」會因為裡面的建議調整行為或生活習慣;而有41.4%的民眾「有時」、12.5%的人「經常」會常將所看到的健康相關建議推薦、轉寄或分享給他人。(詳見圖三)


 

  綜合上述分析,雖然民眾最常使用「網路」做為健康資訊來源,但卻也最不相信「網路」上的健康資訊;民眾最相信醫療專業人員或政府、醫療機構文宣傳遞的健康資訊,卻不常從這些專業管道獲取訊息;在行為方面,有高達五成以上的民眾會依大眾傳播媒體或網路上的健康相關建議,改變行為或分享這些資訊。在健康文章與藥品、保健食品廣告充斥網路平台、電視節目、報章雜誌的今日,本文建議相關單位應加強民眾在健康資訊方面的判斷能力與素養,並加強宣導與傳遞正確、專業的衛教訊息,以使民眾擁有正確的健康知識與行為。

  

參考資料
[1]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2016)。中華民國105年死因統計。臺北市: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