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電子報


危害健康的隱形殺手—空氣汙染

  每年,台灣秋、冬兩季進入空氣汙染高峰期,吸入過多汙染的空氣,不只會傷害呼吸道、肺功能、眼睛,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引發肺炎、呼吸衰竭、心肌梗塞等致命的健康危機。面對空氣汙染,民眾能透過獲取相關資訊,採取預防措施,有效降低空氣汙染源對人體帶來的傷害,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近九成以上民眾關心空氣汙染議題

   根據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2016年)調查,民眾對空氣汙染議題關心程度的結果顯示,近九成以上的民眾對空氣汙染議題的保持著關心的態度。且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程度,有57.2%的民眾認為「很嚴重」、其次為33.5%的民眾認為「有點嚴重」,其餘近一成的民眾認為「不太嚴重」(7.7%)、「很不嚴重」(1.6%)。據此調查結果,代表民眾對空汙議題抱持著高度關心,且民眾普遍認為空氣汙染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結果。

 

電視、網路為空氣汙染資訊獲取的主要管道


  近一步詢問民眾「請問當空氣污染發生時,你最常透過哪些管道蒐集更多空氣污染相關資訊(可複選)」後發現,民眾關心空氣汙染議題的管道中,最常接觸的管道為「電視」(36.79%),其次為「網路」(26.28%),接著為「親友、鄰居、同儕(同事)」(12.27%),其餘管道佔比皆未達一成。

 

多數民眾願意與他人分享資訊 管道以面對面為主

  面對空氣汙染,民眾除了主動蒐集資訊外,也經常擔任分享者的角色。當空氣汙染發生時,有56.6%的民眾表示「會」和他人分享空氣汙染相關資訊,而主要分享的管道以「面對面」的比率最高,佔41%,其餘依序為「即時通訊」(28%)、「社群媒體」(17%)、「電話」(11%)等管道。

 

採取預防措施 遠離空氣汙染來源

  面對空氣汙染問題,民眾所採取的預防措施中,有14.75%的民眾「外出會戴口罩」、14.09%的民眾「會適當關閉窗戶」、12.45%的民眾「由室外進入室內時,會加強個人衛生防護,例:洗手、洗臉」、11.77%的民眾選擇「避免出門」、而11.19%的民眾「會定期保養車輛」等措施。身處空汙環境,主動採取預防措施,有效降低汙染來源,也是對自身健康負責的一種表現!

 
  科技進步帶動貿易全球化,空氣汙染不再只發生於工業地區,汙染伴隨著全球氣流在國家間流動,空氣汙染已成為全球化的問題。面對大環境的影響,當空氣汙染發生時,有六成五的民眾認為政府無法解決空氣汙染的問題。身處在微細顆粒污染物(PM 2.5)的環境下,除了獲取相關知識,多方關注汙染議題外,應同時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汙染來源,希望在多年後,我們的後代抬頭仰望的,仍是一片藍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