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電子報


臺灣民眾的颱風、水災資訊來源及來源可信度分析─ 以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為例

        颱風、水災每年在臺灣造成不少損傷,而民眾最常以何種管道接收相關消息,及是否信任所得到的災害資訊,對於災害防治及降低災損極為重要。大量媒體充斥的今日,人們在不同情況下,對於不同媒體及其所傳達的消息是否會有不同的信任程度呢?本文以「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五次(2016)─ 風險與災害傳播(N=2098)」的調查結果,分析臺灣民眾在平日接收消息時,和接收颱風水災相關消息時,對於不同消息來源管道的使用行為及可信度感知差異。

        首先檢視消息來源。究竟台灣民眾想要得到當下消息時,會使用哪些媒體?分析H2.題,我們可以得知「網路」(54.23%)比例最高,其次為「電視」(42.98),且此兩項媒體管道佔了全體的97.21%,其餘依序為「報紙」(1.17%)、「廣播」(1.05%)、「雜誌」(0.09%)、「朋友/家人」(0.33%)(圖一)。


 

 

        而當災害發生時,人們最常用以接收災害相關資訊的管道(L1a.題,為複選)依序為「電視」(89.82%)、「網路」(60.35%)、「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儕」(32.62%)、「報紙」(21.14%)(圖二),前兩名與平日接收資訊的情況相同,可能是因為颱風水災多為突發性事件。而由於通訊軟體的興起,讓人際間的快速訊息交換變得可能,也因此「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儕」居於第三位。



        民眾對於這些不同的消息來源,其所感知到的可信度高低為何,也值得關注。當民眾面對一般消息時,是否認為各個媒體管道的可信度不同?由H3.題(圖三)可知,臺灣民眾在非特定情況下,普遍認為「電視」(56.56%)是最可以信賴的消息來源,其次為「網路」(32.33%),而只有11.10%的民眾對「報紙」、「廣播」或「雜誌」感到最為信賴。



        但若請民眾對臺灣媒體所報導的新聞內容信任度評分,當0分代表最不可信、100分代表最可信、60分代表及格時,民眾評各種媒體新聞的平均可信度為及格(60.06),信任度排行第一為「電視」(64.37),但「報紙」(62.01)卻超越網路,成為民眾第二信任的管道,其次才是「網路」(58.62)、「廣播」(58.49)與「雜誌」(56.82)(圖四)。


 

        同樣地,民眾對於這些不同媒體所提供的颱風、水災資訊的可信度感知也是電視最高,同時報紙高於網路。我們以L2題組[1]分析,可信度感知依序為「電視」(3.64)、「報紙」(3.53)、「網路」(3.41)、「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同儕」(3.41)與「廣播」(3.38)(圖五;數值選項超過中位數2.5則代表可信)。



        針對各項媒體,民眾對其新聞可信度的感知(H4題)與對其所傳達颱風水災消息(L2題)的可信度感知,中間有顯著相關。亦即若愈相信某一特定媒體的新聞,則愈相信其所傳達的颱風水災消息,無論是「電視」(r=.16, p<0.01)、「網路」(r=.32, p<0.01)、「報紙」(r=.23, p=<0.01)和「廣播」(r=.27, p=<0.01)皆然。總結,「電視」和「網路」是臺灣民眾最常使用,並且普遍信任的媒體管道,但是在新聞及風災議題上,民眾更傾向使用「電視」而非「網路」。在新聞及風災消息上,民眾也較為信任「電視」和「報紙」這兩個資訊來源管道。

 

[1]此題組選項為1=大部分不相信、2=不太相信、3=有點相信、4=大部份相信,並設有「5=不適用」選項給未使用該媒體的受訪者選擇,本文將「不適用」者視為遺漏值不計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