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調查資料庫自2012年開始蒐集台灣民眾媒體使用行為,持續而穩健地累積公正客觀的第一手數據,希望為傳播領域提供更多學術動能及研究素材。第一期計畫即將結束,最新的第一期五次數據資料已於7月10日公開釋出。傳播調查資料庫基本題組每年固定訪問受訪者各類媒體使用習慣,本期電子報初步整理台灣民眾主要媒體使用行為的數據,藉以一窺近年台灣民眾媒介閱聽行為的變化。
從2012年至2016年五年數據觀察(參見圖一), [1]民眾平均每天閱讀報紙的時間有減少的趨勢,其中又以2012年每人閱讀22.71分鐘為最高,2013年開始降為19.51分,2014年則降為14.3分。同時近兩年每人閱讀報紙時間呈現持續減少的趨勢,2015年和2016年皆落在12分鐘左右。在收聽廣播方面,近五年數據未有太明顯改變,其中又以2014年每人每天平均收聽時間47.15分為最高。在收看電視節目方面,以2012年每人每天收看時間為最少,自2013年開始平均每天觀看時間為120分鐘以上。針對網路部分,平均每天使用時間自2014年開始增加,2015年則增加至180分鐘以上 (使用網路的目地包括工作和娛樂)。整體來說,比較四個媒體使用時間比例,民眾使用網路的時間逐年增加,同時也高於其他媒體的使用時間。
圖ㄧ:民眾每日平均使用媒體時間(分)
在資訊科技發達、網路使用普及的情況之下,台灣民眾使用網路的人口比例越來越高。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一期一至五次計畫,以四點量表調查台灣民眾使用網路行為[2] ,發現民眾經常使用網路作為瀏覽資訊及蒐集資料的比例2014年僅有24.2%,至2016年則增至78.9%,另一方面,從來沒有透過網路瀏覽資訊及蒐集資料的人口比例則是越來越低,2012年有26.9%,而2016年則是僅剩2.6%,顯示網際網路對於資訊傳播及作為民眾汲取知識的管道,有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
圖二﹕民眾上網瀏覽資訊、蒐集資料頻率
除了有助於知識傳播之外,網際網路也大幅度降低民眾溝通成本,加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針對民眾上網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與他人的互動頻率進行調查,結果如圖三所示[3],選擇經常使用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比例逐年減少,其中2015年、2016年調查中選擇經常使用的比例則超過百分之七十,顯示出網路世代的民眾,透過即時通訊的方式與他人互動是生活中重要的一環。
圖三﹕上網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與他人的互動頻率
總言之,透過五年數據比較,儘管網際網路越來越普及,但民眾對於傳統媒體,如閱讀紙本報紙、收看電視、及收聽廣播的使用情形並未完全被取代,部分民眾仍持續保有使用傳統媒體的習慣。其中收看電視的時間仍比閱讀報紙和收聽廣播的來的多。並從2014年開始,網路的使用普及度也未越來越高,同時也是民眾獲取新知、瀏覽資訊的重要管道。又在網路的普及率高和使用成本相對低廉的情況下,民眾習慣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與其他人聯繫的比例每年大幅度增加。未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是會逐漸縮退還是維持不變?以及網路又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傳播調查資料庫將會持續追蹤。
[1]此次計算民眾平均使用各媒體時間之計算方法為:「每週使用該媒體天數」乘上「每次使用該媒體時間」在除以「每周天數(7)」。
[2]此題題目為:你多常上網蒐尋、瀏覽資訊?
[3]即時通訊軟體為Line, Skype, 臉書即時通訊, FaceTime等。互動則是包括使用貼圖、文字訊息、語音訊息、視訊等行為均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