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電子報


強化或補償?父母親教育程度與青少年社交網站使用的關係

作者:俞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傳播博士

  社交網站使用可幫助個人取得社會資本(如:Ellison et al. 2007[1]),但社交網站的使用與社會效益取得,往往會因為個人社會經濟背景而異。過去文獻提出兩大論點來解釋新科技使用與個人社會經濟背景的關係。一是強化論,即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者,越可能透過新科技強化既有地位(如:Hargittai & Hinnant, 2008[2];二是補償論,即社會經濟地位越低者,越可能透過新科技補強原本弱勢的地位(如:Wohn et al., 2013[3])。從前述兩大論點出發,本期電子報探討青少年社交網站使用以及社會效益(即:歸屬感與社會資本感知),如何因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指標)而異。

  分析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三次(2014年)青少年調查顯示(917baseline樣本數= 1042),青少年社交網站使用頻率(χ2 (3) = 2.15p = 0.54),並不會因為父母教育程度不同而有差異(見圖一)。

 

 

  在社交網站上的朋友數量方面,如圖二所示,兩組青少年(父母親至少一人擁有專科/大學以上學歷者,與父母親教育程度皆為高中職以下者)平均朋友數量皆為380人左右,差異並不顯著F(1, 1016)=0.04,p = 0.85)。

 

  進一步分析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社會效益。在歸屬感方面,圖三顯示,兩組青少年各有36%36.5%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社交網站上與他人互動讓你覺得很有歸屬感(屬於某個群體)」。青少年在社交網站上的歸屬感,並不因為父母親教育程度而有差別(χ2 (4) = 4.26p = 0.37)。

 

  不過,青少年在社交網站上的社會資本感知,則會因為父母親教育程度不同而有差別(χ2 (4) = 11.10p < 0.05)。圖四顯示,父母親至少一人擁有專科/大學以上學歷者,有51.4% 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使用社交網站讓您擁有許多人脈與社交資源」,相較來說,父母親教育程度皆為高中職以下者有46.4%同意或非常同意此說法。

 

  整體來說,青少年使用社交網站頻率、在社交網站上的朋友數量,以及使用社交網站所帶來的歸屬感,並未因父母教育程度而有顯著差別。但青少年在社交網站上的社會資本感知,則會因父母教育程度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