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電子報


台灣父母親對青少年子女的網路介入模式探討

作者:俞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傳播博士

                 父母親介入青少年子女的網路使用能增進青少年網路使用安全(如:Duerager & Livingstone, 2012[1]Helsper, Kalmus, Hasebrink, Sagvari, & De Haan, 2013[2])。過去研究(Duerager & Livingstone, 2012)將父母親的介入模式大致區分為「限制型(restrictive mediation)」(即:限制網路使用)與「主動型(active mediation)」(即:陪同、鼓勵、並分享網路使用),而兩者對青少年網路使用有不同影響。前者降低了網路使用風險,同時也減少青少年網路使用機會與技巧;後者降低使用風險,卻不影響青少年網路使用機會與技巧。由此研究脈絡出發,本期電子報將探討父母親介入青少年子女的網路使用模式,如何因父母親教育程度、子女的性別和年齡而異。

                分析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三次(2014年)青少年調查資料(917歲;baseline樣本數= 1746),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見表一),父母親的網路介入模式可區分為「限制型」與「主動型」兩類。
 
  
                進一步分析顯示(見圖一),和父母親教育程度皆為高中職以下者相比,父母親至少一人擁有專科/大學以上學歷者,越常透過「限制」(F1, 1312= 27.94p < .001)與「主動」(F1, 1312=18.65p < .001的方式,介入青少年子女的網路使用 
               
      青少年的性別與父母親的網路介入模式有關。如圖二所示,相較女生,父母親越常透過「限制」的方式(F1, 1744= 19.48
p < .001)、越少透過「主動」(F1, 1744= 9.02p < .01)的方式,介入男生網路使用。
                在青少年的年齡方面,青少年年齡越大,父母親越少透過「限制」的方式介入青少年網路使用(F2, 1743= 64.41p < .001);相較來說,父母親透過「主動」方式管理青少年網路使用的頻率,並不會因為青少年年齡而異(見圖三)。
       總結來說,父母教育程度愈高,不論介入模式為何,越常介入青少年子女的網路使用。「限制型」的介入模式會因青少年子女的性別與年齡而不同;但主動型的介入模式僅因青少年子女性別有異。
 

[1] Duerager, A & Livingstone, S (2012). How can parents support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EU Kids Online, London, UK..

[2] Helsper, E. J., Kalmus, V., Hasebrink, U., Sagvari, B., & De Haan, J. (2013). Country classification: Opportunities, risks, harm and parental mediation. EU Kids Online, Londo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