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電子報


台灣青少年父母教育程度與其網路使用差異

 
 作者:俞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傳播博士
 
現在的青少年一出生即活在網路世界,第一階段數位落差(the first-level digital divide網路近用問題逐漸消弭。然而,第二階段數位落差(the 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文獻指出,年輕人的網路活動仍會因為個人背景,特別是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而有差異(如,Hargittai, 2010[1])。舉例來說,Hargittai Hinnant 2008[2]研究發現,相較於擁有大學學歷者,高中以下學歷者較少透過網路參與增加資本的活動(capital-enhancing activates;如網路政治參與和線上找工作),這些網路使用差異可能進一步阻礙不同社會階層的流動。由第二階段數位落差觀點出發,本期電子報將探討台灣青少年網路使用如何因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而異。
 
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青少年在平日網路使用與自評網路技巧上與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無顯著差異
 
  因父母親教育程度是家庭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故以此來區分青少年家庭社會經濟背景高低。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三次(2014年)青少年調查顯示,在知道父母親教育程度的受訪者中(9至17歲;baseline樣本數= 1439),父母親教育程度皆為高中職以下者為44.3%,父母親至少一人擁有專科/大學以上學歷者為55.7%
 
分析顯示,兩族群平常上網比率(見圖一)與自評網路技巧為「一般使用者」以上者(見圖二)皆超過90%以上。兩族群在常上網比率χ21, N = 1439 = 2.83, p = .09)與自評網路技巧χ21, N = 1316 = 5.36, p = .15),皆無顯著差異。
 
 
 
 
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青少年單日上網時間較長、上網花較多時間在休閒娛樂上,較少參與網路正面行為
 
  然而,和父母親至少一人擁有專科/大學以上學歷者相比,父母親教育程度皆為高中職以下者單日平均上網時間較長(見圖三;F1, 1313) = 32.67, p < .001),上網時,花較多的時間在休閒娛樂上(見圖四;F1, 1313) = 32.67 = 35.31, p < .001)
 
 
  進一步分析兩族群的網路活動,和父母親至少一人擁有專科/大學以上學歷者相比,父母親教育程度皆為高中職以下者的網路正面使用行為平均數量較低(見圖五;F1, 1437) = 9.70 p < .01);在各項網路正面使用行為中,父母親教育程度皆為高中職以下者較少利用網路學習新事物(語言等)、閱讀新聞、搜尋旅遊資訊、線上投票、上網連署、寫部落格,以及瀏覽政府網站。
 
 
  總體來說,兩族群在平日網路使用與自評網路技巧上雖無顯著不同,兩者在網路活動內涵上仍有差異。
 
 
 
 


[1] Hargittai, E. (2010). Digital na (t) ives? Variation in internet skills and uses among members of the “net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inquiry80(1), 92-113.
[2] Hargittai, E., & Hinnant, A. (2008). Digital inequality differences in young adults' use of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5), 60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