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看YouTube邊回LINE,你也是媒體多工族嗎?
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現代人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媒介,不少人會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媒介,例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傳LINE訊息;或者一邊滑臉書、一邊看YouTube等。此類型行為稱為「媒體多工」。傳播調查資料庫2022年電子報指出,在台灣高中職生族群中,最常見的多工行為是「邊看電視邊用手機」,約有35%高中職生表示自己會這麼做。不過,該篇電子報主要關注的對象為高中職生。為更全面了解台灣民眾的媒體使用行為,本篇電子報將使用第三期三次,一般民眾面訪調查(N = 2016),並在經過樣本加權處理後,分析台灣成年民眾之媒體多工行為。
在分析資料前,先簡要說明本篇所指的媒體多工概念為何,以及測量方式。針對媒體多工概念,三期三次的面訪調查藉由兩個題目來測量。第一題詢問民眾「下列這些事當中,請問您平日最常做哪一件事?」接著在第二題以複選題追問民眾,「當您在做這件事時【貼第一題題選項】,您會不會同時做下列這些事?」兩題的選項皆相同,包含(01)看電視、(02)用LINE、(03)使用臉書(04)看YouTube(90)以上皆無。透過這兩題的題目設計,資料使用者一來可了解受訪者最常使用的媒體,以及有哪些媒體多工的類型。當民眾在第二題回答(90)以上皆無,則在此次分析被視為沒有媒體多工。
女生最常用LINE;而男生最常看YouTube
首先,針對第一題「下列這些事當中,請問您平日最常做哪一件事?」,分析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民眾最常使用的媒體由高至低依序為LINE(34.7%)、看電視(27.4%)、看YouTube(25.8%)及使用臉書(10.9%)。不過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最常使用的媒體有不同的趨勢,從圖一可知,女性使用LINE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而男性看YouTube的比例則明顯多於女性。在看電視以及使用臉書的比例上,兩性之間則沒有明顯的差異。
超過半數民眾有媒體多工行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接著從第二題進一步分析民眾媒體多工的現象,根據圖二結果顯示,約有53.9%的民眾有媒體多工的行為。在媒體多工的族群當中,女性的比例(28.7%)略高於男性(25.2%),說明在媒體使用行為上,女性比較會一心二用,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媒介。
備註:當民眾在第一題「下列這些事當中,請問您平日最常做哪一件事?」回答(90)以上皆無,則不須回答此題。
男女媒體多工行為相似卻不相同:男性傾向邊看電視邊用LINE(看電視為主),女性則較常「邊用LINE邊看電視」(看用LINE為主)
媒體多工行為有多種組合,一邊看電視一邊用LINE,與一邊用LINE一邊看電視,兩者乍看為類似的多工行為,不過及背後反映的動機和心理機制可能不同。再加上此次調查是透過第一題最常做的事追問民眾,在做這件事情時有哪些多工行為。因此「我最常看電視,看電視時我會同時用LINE」與「我最常用LINE,用LINE時我會同時看電視」在本篇電子報分析被視為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多工組合。
下表一是此次調查的整體統計結果。整體而言,最常見的媒體多工行為組合為一邊看YouTube一邊用line(共273人),其次為一邊看電視一邊用line(共214人)。而在男性與女性之多工行為,有些微的差異。不論男性或女性,第一名皆為一邊看YouTube一邊用line(男性144人,女性129人);第二常見的媒體多工組合,男性為「邊看電視邊用LINE」(99人),女性則是「邊用LINE邊看電視」(125人)。
一心多用,反而更容易身心倦怠?一窺媒體多工的影響
如前所述,超過半數的民眾有媒體多工的行為,一心多用對於人們的影響為何?人們是否會因為同時觀看及使用多種媒體裝置而更容易感到身體和心理疲累呢?為了回答此問題,本篇電子報採用階層線性回歸來分析,主要是想一步一步看不同因素對於身心倦怠的影響,各因素之間的關係請見圖三(註解一)。首先初探性別對於身心倦怠之間的關係,分析結果顯示女性的身心倦怠指數比男性高出0.14個單位(見表二模型一)。基於這樣的結果,後續分析會將性別視為控制變數,以釐清媒體多工對於身心倦怠的影響。
圖三、研究架構圖
表二模型二顯示即使控制了性別之後,媒體多工對於身心倦怠依然存在顯著影響,媒體多工的民眾其身心倦怠指數比沒有媒體多工的族群高出0.19個單位。表示當人們一邊看YouTube一邊用line,無形中會更容易感到身體及心理很累。
基於模型二的結果,本篇電子報想進一步了解,除了媒體多工會讓身心倦怠分數上升,是否還有其他潛在的影響原因。又加上,前述統計最常見的多工類行為「一邊看YouTube一邊用line」,看YouTube為主要的媒體行為,因此作者好奇,若人們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使用YouTube的時間,是否會對於媒體多工以及身心倦怠產生影響(註解二),並在模型三和模型四發現了耐人尋味的現象。
雖然在表二模型三顯示,人們「是否有去控制自己使用YouTube的時間」並不會直接影響身心倦怠的感受,表示不論民眾有沒有管理自身使用YouTube的使用時間,對於身心倦怠的感受沒有明顯的差異。不過,模型四分析結果顯示,「控制自己使用YouTube的時間」和媒體多工存在著交互作用,兩者會共同影響身心倦怠的分數,交互作用圖請見圖四。具體來說,在「沒有控制使用YouTube的時間」的族群中,是否媒體多工對於身心倦怠的影響並不大(無媒體多工之倦怠指數為2.75;有媒體多工之倦怠指數為2.89)。但是對於「有控制使用YouTube的時間」的民眾而言,情況就不同了,是否媒體多工對於民眾身心倦怠的有較明顯的差異(無媒體多工之倦怠指數2.76;有媒體多工之倦怠指數達3.06)。這樣的差異同時也反映在圖四的線條斜率,「未控制YouTube使用時間」的那條線較為平緩,表示多工與倦怠的關係不明顯;相反地,「有控制YouTube使用時間」的那條線明顯較陡,代表多工行為對倦怠的影響更強。
綜觀表二模型一到模型四,除了模型三之外,在模型一、二、四依序加入不同的變數後,對於估計身心倦怠的解釋力都有大幅的提升。也就是說,比起只用性別預測身心倦怠(模型一),加入媒體多工後的預測更精確(模型二);又,加入「媒體多工」以及「媒體多工 × YouTube 使用控制」這兩個變數後(模型四),對於預測身心倦怠的效果又優於前兩者。這代表媒體多工確實會對身心倦怠有影響,但不僅如此,性別以及媒體多工以及「媒體多工 × YouTube 使用控制」的交互作用也對身心倦怠具有影響力。
結論
本篇電子報藉由三期三次的一班民眾面訪調查來分析媒體多工的現象。重要分析結果為(一)有過半的民眾具有媒體多工行為,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二)不同媒體多工類型中,以邊看YouTube一邊用line為最大宗。(三)男性和女性都會同時看電視和用LINE,不過男性以看電視為主,用LINE為輔;女性則相反。(四)媒體多工會導致人們更常感到身心倦怠,尤其是有自覺要控制使用YouTube使用時間,卻在使用YouTube時同時有多工行為者,最容易感到身心疲累。
參考文獻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2022, May 31). 「你會一心二用嗎?」-台灣高中職生多工之情形 [電子報 282 期]. https://crctaiwan.dcat.nycu.edu.tw/epaper/%E7%AC%AC282%E6%9C%9F20220531.htm
註解
(一)身心倦怠為以下兩題題目之平均數:1.您多常覺得身體很累? 2.您多常覺得心裡很累(像是覺得無奈、挫折)? 兩題選項皆相同(01)從來沒有(02)很少(03)有時(04)經常
(二)「是否有去控制自己使用YouTube的時間」採用題目Q36a:想請問您做下面哪些事情時,您會控制時間?(可複選),此題有勾選(08)看YouTube者,則視為「有去控制自己使用YouTube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