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青少男女?」:社群媒體使用模式與青少年焦慮的性別差異
特約作者:林高賢(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上期電子報〈「失控的焦慮世代?」:臺灣青少年的社群媒體使用與焦慮感受〉延續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在《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中文版譯名:《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中的觀點,進一步探討臺灣青少年的社群媒體使用與焦慮情況。該期電子報發現,對於臺灣青少年而言,Instagram 和 Facebook 是當前國高中生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而無論是使用 Instagram 還是 Facebook,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遣或社交,很少用於學習或工作。此外,該期電子報亦部分支持 Haidt(2024)的論點,即使是在非西方文化中,臺灣青少年若過度使用社群媒體,其確實也更常感到焦慮(即便兩者關聯僅是微弱的正向關聯)。
其實 Haidt(2024)一書也提出了另一項引人注目的觀點:青少女似乎比青少男更容易受到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比如使得青少女更容易焦慮。他進一步指出,青少年男女在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存在差異,而導致性別間受到社群媒體影響的不同。本期電子報以此為切入點,探討青少年在焦慮情緒上是否有性別差異,以及青少男女性在使用社群媒體的差異是否能解釋這一性別差異。本次分析基於「第三期第二次(2023):傳播與人際:人際社交與自我展演」調查的青少年數據,經篩選並排除未通過注意力檢測的受訪者後,最終加權分析納入 572 位國中生與 603 位高中職學生作為樣本。
青少女確實比青少男更焦慮
我們首先分析了青少年焦慮情形的性別差異。在臺灣的國高中生中,女性(M = 1.55 天,SD = 1.74 天)與男性(M = 1.15 天,SD = 1.59 天)每週平均皆約有 1 至 2 天感到焦慮,例如感到緊張、不安(女性:M = 1.76 天,SD = 2.00 天;男性:M = 1.23 天,SD = 1.75 天)或對周遭的人事物過度擔憂(女性:M = 1.33 天,SD = 1.90 天;男性:M = 1.06 天, SD = 1.77 天)等。不過在這 1-2 天焦慮頻率中,仍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女性每週感到焦慮的頻率顯著高於男性,無論是感到緊張不安,還是對周遭人事物的過度擔憂(見註一)。
青少女相較於青少男更傾向興趣社群互動與自我影像分布、避免低匿名自我表達
青少女確實比青少男更常感到焦慮,但這樣的性別差異未必與社群媒體的使用方式直接相關。為了更深入探討此議題,我們進一步分析青少男女在社群媒體使用模式上的差異。
當代社群媒體功能日益多樣化,青少年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來使用這些平台(Yang, Holden, & Ariati, 2021)。他們除了可以利用社群媒體與本來就認識的朋友互動(人際網絡互動)外,也能藉此尋找與自己興趣相符的人,並圍繞共同的興趣內容進行交流(興趣社群互動)。在具體使用方式上,青少年可以選擇較為揭露自身身份的非匿名方式(低匿名自我表達),也可以選擇完全匿名或化名的方式(高匿名自我表達)使用社群媒體。此外,他們還可以利用社群媒體分享包含自身影像-比如自拍照-的照片(分享自我影像),呈現多元的社群媒體參與模式。
我們比較了青少年與青少女在五大類社群媒體使用模式上的頻率差異,包括人際網絡互 動、興趣社群互動、低匿名自我表達、高匿名自我表達,以及分享自我影像的行為(見圖一)。結果顯示,青少女更傾向參與興趣社群互動。例如,她們更常在自己的頁面上分享與個人興趣相關的主題,並與因共同興趣或話題聚集的對象互動。此外,與青少男相比,青少女較少進行低匿名自我表達,亦即青少女會更避免在社群媒體上使用真實姓名或能透露真實身分的帳號來發布內容。最後,分析也顯示,青少女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包含自己影像的照片的頻率顯著高於青少男。
圖一
臺灣青少男青少女社群媒體使用模式之比較
註:縱軸為平均分數,誤差棒則涵蓋了平均分數的 95%信賴區間。
傾向使用社群媒體分享自我影像使得青少女比起青少男更容易焦慮
如上所述,我們發現青少女確實比青少男更容易感到焦慮。此外,兩性在社群媒體使用方式上也存在顯著差異:青少女比青少男更傾向參與興趣社群互動與分享自我影像,且較少進行低匿名自我表達。但到底社群媒體使用方式的性別差異是否可以解釋兩性之間的焦慮差異呢?我們以迴歸路徑分析模型(regression path analysis modeling;Hayes,2022)檢 驗這些性別差異是否能解釋兩性之間焦慮程度的不同。結果顯示,雖然兩性在社群媒體使用上存在多方面的差異,但唯有青少女更傾向分享自我影像的行為,能夠解釋其比青少男更常感到焦慮之趨勢(見圖二、註二)。
這樣的分析結果與既有文獻相符。例如,Chua 與 Chang(2016)指出,社群媒體已成為當代青少年探索與展現自我的重要平台。然而,這樣的平台並未真正讓青少年「自由」展現自我,反而加劇了同儕壓力的影響。他們透過對 24 位青少女的深入訪談發現,青少女對於同儕間對「美」的定義尤為敏感,甚至會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透過修改自拍照等方式來符合這樣的美的標準。不僅如此,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青少年可以隨時透過平台獲取他人對其分享照片的「回饋」,如評論與點讚,這些特性進一步強化了同儕間的社會比較,並加劇青少女更兢兢業業於磨亮自己符合「美」的標準。總之,我們的研究結果呼應了 Chua 與 Chang 的質化研究結果:即便是在臺灣,青少女相較於青少男更傾向於分享自我影像,而這一行為正是導致她們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慮的重要因素。
圖二
以迴歸路徑分析模型檢驗社群媒體使用模式的性別差異如何解釋兩性之間的焦慮程度差異
註:性別編錄青少男為 0(即參照組)、青少女為 1,所呈現係數值為標準化迴歸係數,虛線箭頭表示其反映之迴歸線並未顯著(p > .05)。* p < .05, *** p < .001。
結論
Haidt(2024)一書以其振聾發聵的論述引發廣泛關注,雖然撰述與推論方式受到了不少批評,但其中也不乏值得探討的有趣觀點。在上一期電子報中,我們分析了臺灣青少年整體的社群媒體使用模式與焦慮情緒之間的關係,並發現兩者確實有所關聯。本期電子報則聚焦於該書另一論點,即青少女因社群媒體使用模式而比青少男更容易受到影響。我們首先檢驗了焦慮情緒的性別差異,發現雖然臺灣青少年平均每週約有 1 至 2 天感到焦慮,但在這 1-2 天中仍有組別差異,青少女顯著比青少男更常焦慮。我們接著分析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使用模式上的性別差異。結果顯示,青少女比青少男更傾向於興趣社群互動與分享自我影像,且較少進行低匿名自我表達。結合焦慮與社群媒體使用模式的性別差異,我們發現青少女更傾向於分享自我影像,並可以解釋其之所以比起青少男更常焦慮。此結果暗 示,在探討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時,或許也應特別注意兩性因使用模式不同而可能產生的對於心理健康不同程度的影響。
參考文獻
Chua, T. H. H., & Chang, L. (2016). Follow me and like my beautiful selfies: Singapore teenage girls’ engagement in self-presentation and peer comparison on social media.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5, 190–197.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9.011
Haidt, J. (2024).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Penguin Press.
Hayes, A. F. (2022).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Third). Guilford Press.
Yang, C., Holden, S. M., & Ariati, J. (2021). Social media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youth: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social media use.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4, 631–650. https://doi.org/10.1007/s10567-021-00359-z
註 1:獨立樣本 T 檢定
「有幾天有感到緊張、焦慮或不安的狀況發生?」:t(1159) = -4.77, p < .001。
「有幾天有對周圍的人事物擔心個沒完的狀況發生?」:t(1159) = -2.53, p = .002。
焦慮天數(為「有幾天有感到緊張、焦慮或不安的狀況發生?」與「有幾天有對周圍的人事物擔心個沒完的狀況發生?」兩題回答天數之平均):t(1159) = -4.08, p < .001。
註 2:迴歸路徑分析模型
我們使用 PROCESS 巨集模型 4(Hayes, 2022)進行多重中介模型分析,檢驗青少年性別(預測變項)是否透過社群媒體使用模式(中介變項)預測其焦慮程度(結果變項)。為簡化模型,在中介變項的選取上,我們僅納入具有性別差異的社群媒體使用模式,即興趣社群互動、低匿名自我表達及分享自我影像。我們採用拔靴法(bootstrapping method),透過 5,000 次重抽樣計算性別透過三類社群媒體使用模式預測焦慮的間接效果(indirect effects)。分析結果顯示,僅分享自我影像的間接效果達顯著水準(標準化效果值 = .09, 95% 信賴區間:[.055, .131]),而興趣社群互動(標準化效果值 = .01,95% 信賴區間:[-.001, .021])、低匿名自我表達(標準化效果值 = .00,95% 信賴區間:[-.004, .004])則不達顯著水準。此結果表明,青少女更傾向於分享自我影像,使其焦慮程度高於青少男。然而,由於本研究使用的是單波橫斷資料,並無法推論因果關係。因此,本次結果僅基於變項間的同時相關性進行推測。未來研究應採用縱貫設計或實驗方法,以進一步驗證社群媒體使用模式與焦慮間性別差異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