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傳播行為與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原由科技部委託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五年執行一次的「傳播行為」全臺面訪調查,自2011年開始獨立為「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並由傳播學門的學者組成委員會進行每年一次的調查。該委員會已於2012年、2013年順利完成第一及第二次的調查,並於2014年8月進行第三次的調查。傳播調查資料庫試圖結合最新的研究工具,藉以蒐集即時且詳盡的傳播行為資料,供學術界與產業界分析使用,並提供政府擬定政策時的參考。
一、「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背景
「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延續「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精神,為一長期性學術調查計畫。為更精確追蹤傳播行為變遷的節奏與律動,「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將每隔五年進行一次的定期調查,改為每年進行,同時每年得以不同次主題切入,深入描述臺灣閱聽眾媒體使用的輪廓。而每五年得以輪調一次調查的次主題,以建立更完整的長期資料庫,有助於學者對台灣傳播現況作全盤性的分析或理論的建構。
目前由傳播學門執行的第一期「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調查,為期五年(2011.10-2016.9)。五年當中規劃五個不同次主題,第一期第一次(2012年)為傳播行為基本調查,並已開發應用程式得以透過平板電腦進行面訪;第一期第二次(2013年)鎖定網際網路使用行為進行調查,並進行網路行為的追蹤;第一期第三次(2014年)為媒體娛樂行為調查,涵蓋各種新興的媒介使用,並將調查對象向下延伸至9-17歲的青少年;第一期第四次(2015年)調查主題為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第一期第五次(2016年)預計調查主軸為風險與危機傳播。
本次徵求的加掛題組為一期四次調查(2015年進行)所需的研究子題,徵求內容說明如下。
二、「第一期第四次主題: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調查計畫
第一期第四次調查預計以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作為主軸,並涵蓋九個可能面向,向傳播領域學者徵求新增題組。九個面向的子題及說明(可能探究的方向)包含:
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民眾接觸公眾與政治議題的機會增加。然而在各式各樣的媒介中,哪些媒介是當下民眾主要接收政治或公眾議題訊息的管道?哪些媒體是民眾最信任的政治或公眾議題訊息的來源?這些都是值得傳播學者關注的問題。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有愈來愈多政治議題源自素人與同儕的分享/評論;甚至記者也習慣偵測網路素人分享/評論的訊息作為新聞報導的內容。究竟素人自製的媒體訊息中,對於政治傳播的影響為何?相較於傳統媒體,閱聽眾對素人自製的媒體訊息信任程度為何?這些訊息在政治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隨著傳播方式的快速演進,政治動員模式也有所不同。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動員方式,新興媒體的動員方式(社群網站分享、轉貼、邀請功能)往往速度更快、吸引更多的關注。值得探究的是網路動員歷程與效果是否異於傳統媒體?當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藉由社群媒體動員的同時,由誰領導?如何形成共識或維持共同的信念?
在選戰中候選人透過大眾媒介,溝通其議題主張,藉以爭取選票。隨著新興媒體發展,候選人可以使用更即時與低廉的方式,設定議題主導選戰的發展,獲得民眾的支持。新興媒體提供的互動機制,讓候選人能更精確地偵測民意,並與選民建立關係與連結。因此值得關切的是:從這些不同媒體所接收到的訊息,如何型塑選民的投票意向?
- 子題五:媒體與政治參與/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
傳統媒體主要為菁英掌握,民眾難以發聲或參與。然而新興媒體提供民眾多元的參與方式(例如:按「讚」、分享、轉貼或發表言論等),因此值得關切的是,此類新興的政治/公民參與有多普遍?哪些人會積極地參與?這些行為是否會增加政治效能感或降低政治疏離感?
社會資本在政治傳播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傳統的選民服務和選舉動員倚賴面對面的互動,且以深厚的社會網絡為基礎;人際間的政治公眾議題討論向來也是民眾獲取政治相關訊息的主要來源。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不少政治與公共議題主要是透過社群媒體來傳散,人際網絡的影響可以更為快速與直接;社群媒體上人際網絡也決定了人們接收相關議題資訊的內涵與可能。因此重新檢視人際網絡在當下政治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實為一重要課題。
社群媒體擁有訊息傳遞廣、訊息傳遞快速等優點,但同時社群網站上往往資訊紛雜且更替快速,趣味人際訊息可能較政治公眾議題吸引更多的注意,議題的討論也可能無法深入。綜觀這些優缺點,值得探討的是社群媒體對於公民議題、政治議題或公眾議題的傳播效益與侷限為何?
隨著娛樂當道,政治傳播也有娛樂化的趨勢。例如:瘋狂大悶鍋等節目以戲謔方式諷刺時事,透過「模仿」政治人物,達到「娛樂效果」且諷刺政治的運作。值得關心的是,在娛樂過程中,這類節目如何型塑閱聽眾對於政治人物的觀感?對政治議題的態度?甚或政治效能感?
政論節目的原意是透過客觀且深入的談話,讓民眾深入瞭解政治或社會議題的多元面向。因此,民眾觀看政論性節目是否會影響其對公眾議題的態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同時政論節目在台灣演變至今,常淪為特定政黨背書的工具,或成為政治人物發聲另一個舞台。值得好奇的是:在不同政黨傾向的政論節目中,各自的忠實閱聽眾具有哪些差異?會觀看政論節目的閱聽眾具備什麼特質?觀看政黨傾向分明的節目是否會加深政治的二元對立感?
三、新增題組申請計畫書格式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每期皆會公告,徵求傳播領域學者提案新增題組,期望結合傳播領域學者智慧,不僅增進現有題組的分析價值與潛能,更能將前端、新穎的研究主題納入。新增題組的申請案將由「傳播調查資料庫推動委員會」之審核小組審議。審議標準將涵蓋三個面向:是否符合此次主題規劃,學術價值潛力高低與資料的社會應用價值高低。
新增題組的申請書以十二題問項為上限,頁數以兩頁(含)以上、不超過十頁。申請書內容需包含下列項目:
1. 主題
2. 前言
3. 理論架構與文獻探討
4. 對研究台灣傳播現象的重要性或貢獻
5. 預定分析方式與價值
6. 理論架構圖
7. 測量概念的定義與操作型定義與具體問項與題項
(若原始題組為英文,請附中英文對照)
8. 參考文獻
四、新增題組申請時程與流程
有興趣參加此次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調查新增題組的學者,請於民國一○三年十月十二日以前,提出十二個以下問項及兩頁(含)以上、十頁(含)以下的申請書,寄至11605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 傳播調查資料庫洪鈺惠 收(郵戳為憑)。若需過去計畫書參考樣本,也請e-mail向洪鈺惠(mandy1111.1230@gmail.com)索取。
本計畫將於十月十五日通知入選的題組,入選題組的申請人將自動成為第一期第四次調查的問卷發展委員會之委員,並有第一年使用該題組進行論文發表的優先權。
五、資料釋出時程
1. 第一期第一次(2012年)的資料已於2013年7月10日於網站公開釋出
第一期第一次資料已於2012年八月底蒐集完成,免費開放提供全國學者使用,請登入【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加入會員,即可進行資料下載。
2. 第一期第二次(2013年)的資料已於2014年7月10日於網站公開釋出
第一期第二次資料已於2013年八月底蒐集完成,免費開放提供全國學者使用,請登入【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加入會員,即可進行資料下載。
3. 第一期第三次(2014年)的資料將於2015年7月10日於網站公開釋出
第一期第三次資料預計於2014年九月底蒐集完成,將於明年七月提供全國學者使用,屆時將通知傳播學門的所有學者。若需要收到傳播調查資料庫資料釋出的相關訊息,也可登入【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加入會員,屆時將以電子報形式通知。
「科技部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計畫
主持人張卿卿老師(政治大學廣告系)
共同主持人陶振超老師(交通大學傳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