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革命以來,由於科技的進步,人類不斷開發各種新產品來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資本主義的興起,更加強了競爭的態勢。各種的商業活動,無不在刺激消費,達到企業成長與擴張的目的。同時,由於醫療科技的快速進步,地球的總人口也不斷增加。然而,在此文明進展的過程中,由於生產以及消費,以及人口的增長,造成地球自然環境的快速惡化,自然資源的加速消耗。生態的失衡,造成氣候的變遷。如今,各國政府都在努力,如何從科技以及政策各方面來阻止在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之前,阻止地球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除了致力在環境科技上發展再生能源,以及低耗能,環境汙染的產品之外,各國政府也致力於宣傳溝通環保的重要性,希望人民能使用環保產品,以及減少環境汙染與能源消耗。在這些溝通訊息中,常常會使用恐懼訴求,提到過度消耗自然資源以及環境污染的後果。然而,這些溝通訊息所訴求的環境後果,常常都是很長期的(如30-50年後)。本研究從跨時選擇的效益遞減理論出發,探討時間框架對溝通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指出,訴求過度長期的環境後果,無法在溝通對象中產生強烈的警惕效果,達到恐懼訴求的目的。因此,在政府的溝通政策,若要採取這類的恐懼訴求,應注意使用較為短期的時間框架,來達成恐懼訴求的目的。此外,當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在對市場進行行銷溝通時,也應該注意不要採用過於長期的環境後果,以免失去溝通的效果。除此之外,溝通的對象也有其市場的區隔特性。長短期訴求效果上的差異,在正負訊息,不同調節焦點訴求的消費者,以及不同環境意識的消費者中,都有差異。因此,在設計溝通訊息時,除了訊息的時間框架外,訊息內容與其目標聽眾間的對應關係,也是在執行溝通策略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環保是21世紀全球政府與民間需要共同努力的重要課題。除了政府的政策設計執行,以及環境科技的發展外,人民在生活以及消費型態上的改變與配合,是一個重要的元素。這些改變有賴於有效的溝通策略。本研究提出一些在設計規劃以及執行這類溝通策略時,會影響溝通效果的因素,希望在未來設計政策與管理的溝通內容時,能有效強化溝通的效果,最終達成環境政策對地球環境的正面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