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所謂的供應鏈是指,包括從產品設計、研發、採購、生產,直至產品運送到終端客戶手上等的各項活動,當中更串聯了諸如供應商、製造商、物流業者和客戶等角色。在管理上,為能讓上述角色通力合作,透過資訊系統整合不同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流程和資訊,已然成為供應鏈成功的必要手段。然而,由於供應鏈系統跨越組織界限,涉及到不同角色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建置供應鏈系統往往比建置企業內部的資訊系統要難上許多。
為此,本研究透過時間性結構變遷的觀點,理解供應鏈系統所面對的採用困難,研究結果指出:
第一,企業與其供應鏈夥伴之間的合作活動或行為,並非固定不變的結構。受到時空環境的影響,企業會出現許多供應鏈活動的調整,雖然這些逐步調整不一定每一項都影響重大,但整體的調整結果卻可能使供應鏈的內外在結構,產生本質性的變化。
第二,供應鏈系統除了顯見的功能或模組外,系統本身其實內含著一組結構。這組內含的結構,是供應鏈系統提供給組織進行跨界合作的基本假設,其和系統表面的功能不同,是供應鏈系統的核心價值,它往往不一定能夠隨著企業的歷時需要,而進行任意的變換。
第三,對於供應鏈系統的採用而言,企業必須要同時了解資訊系統「因地制宜」及「因時制宜」問題。也就是說,在時空環境的變遷下,不同時點的供應鏈結構,可能會有很重大的差異。因此,供應鏈系統的採用困難,不一定是在採用的一開始就出現,反而可能是在初期很順利的情況下,過一段時間後,系統才逐漸發生不適用的問題或現象。
第四,對於資訊產業或高科技製造業而言,對於供應鏈上的任何管理改變,本質上都涉及到供應鏈的內在與外在結構調整,故當企業在提昇供應鏈效率或降低成本的同時,必須注意到,管理措施的運用必須和供應鏈系統協調一致,以免造成管理模式與科技使用的錯置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