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企業組織如何從機構施予使用者的阻力中,找出槓桿點,運用在產品設計特質,產生化阻力為助力的效果,進而推展創新。本研究以一套數位學習系統《階梯數位學院》為案例,透過使用者實務的分析與解讀,闡述柔韌設計的內涵與運作原則,有助於創新者反思如何在機構壓力下,如何以既不反抗、也不順從的方式回應機構力。在管理實務上,業者常常忽略機構力的存在,或是視其為必然,而未放入管理重點之中。本研究發現對業者如何敏察機構脈絡,進而運用之,提供重要啟發。面對機構阻力,創新者可以設計槓桿效應來促成創新的採納,做法上有兩個重點:首先,創新者要了解機構阻力的內涵,它不同於一般的採納障礙,創新者很難輕易改變或移除,但是創新者可以將阻力視為一種助力。其次,當創新者將機構阻力具象化後,找出槓桿點、成為設計的靈感,便可以進一步轉
化這些機構阻力,讓創新被採納。這是本研究的主要貢獻。由本研究所歸納的柔韌設計原則,對一般企業的啓示在於,產品設計實務上,總是追求產品更多的功能或是更低的成本,近年來雖然強調使用者的重要,但多以調查使用者需求(需要什麼?)的角度切入,假設使用者自明其需求、滿足需求即可接納產品;本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運用柔韌設計以結合使用者的痛點,產生接受創新的動力。因此,創新者不只要回應市場趨勢與技術潮流,更要持續地回應機構力,柔韌設計策略可以提昇後進者回應機構的靈感,提醒創新者勿躁進,以免以卵擊石。階梯案也提供數位內容產業重要啟示。在臺灣、亦在全球,許多業者一味地將資源投入內容設計與載具建置。設計出的產品雖然功能齊全,但卻只能孤芳自賞。本研究提醒,深入了解機構脈絡,創新者才能將機構阻力轉化為數位系統設計的靈感,解決使用者的困擾,使科技潛力發揮。只有如此,數位學習商品才賣得出去,數位學習產業也才能興盛。從政策推行的角度來看,本研究也提供一深遠的啟示。推行新政策如同推動創新,會遭遇到機構的阻力。逆著機構脈絡去推動創新,只會讓原來的良法美意變調。例如,本案中教改政策推行後,教科書版本多到令人無所適從;導致教科書內容設計粗糙,反而強化填鴨式教育。老師上課照本宣科,考試頻率增加,升學壓力有增無減。不了解現行教育體系下的機構特質,教改的效果就很難產生。因此,創新者千萬不能逆著機構脈絡去推動新政策,否則不但創新無法推展,受害的可能是整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