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係針對前「新聞局」出版的《中國舞蹈》(1968)及《舞宴》(1995)兩部宣傳紀錄片,作音像比較與歷史分析,目的旨在釐清舞蹈如何再現官方政績,並試圖解讀兩部影片背後所扣連的台灣當代社會意識、現代性與族群身分政治的變遷等。紀錄片號稱是紀實電影,本身即為一種社會文本,記錄觀點更是檢驗拍攝當下的政治、社會指標。那麼在台灣特殊的時空下,舞蹈如何被動員來催化民族-國家的宣傳?從舞蹈紀錄片中,現代性在台灣的兩階段顯影,其所呈現的時代面貌、社會變遷與族群關係為何?當舞蹈成為官方宣傳主題時,即便是以正向方式來呈現「社會現實」,然而影片在模仿(mimesis)與敘事(diegesis)的框架之間,其兀自逸出的訊息是什麼?藉由「現代中國舞」(Modern Chinese Dance)與「原住民樂舞」的呈現方式,以及Agnes Heller的現代性邏輯分析,本研究發現,鏡頭在移轉之間所揭示的是,「黃昏的民族」意象與外省族群由權力位置移往邊緣的「同時共代」(Fabian, 1983)性,而促使台灣社會的族群關係躍然於銀幕之上者,其實是主體斷裂與扣連的能量,由迷戀符號「中國」轉向迷戀符號「福爾摩莎」的現代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