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傳播批判理論、文化研究】 - 媒體文化研究

名稱
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
來源
文化研究
作者
邱德亮(Der-Liang Chiou)
年份
2009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
出版地
台灣
冊數
8
頁數
P61 - 100
相關連結
簡介

 癖,非病之病,變味的品味,存在的補遺,社會生存無用的習性,卻成為有癖之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條件。癖也許是文人階級的文化贅物,然而癖文化卻是文人形象建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代以後中國文人對癖嗜的態度有明顯的轉變,此一轉變可以解釋為個人主義自我表述的社會實踐。本文視文人為一種藝術品,將這個文化商品放置在其文化生產的社會場域,檢視上述之假說。明清(1500-1800)之際,大量堵塞於仕途的文人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並大量投入文化商品市場。他們與士大夫和商人之間,在文化品味上相互競爭又模仿欽羨,共同成就了明清文化景致的新氣象。

文化商品市場下的文人以其文化素養所培植的文化資本,一方面試圖對具有特權的官員展示其業餘理想的閒賞美學,另一方面,又拒斥並否定來自商賈的任何文化善意學習。品味的競爭投注於癖嗜之上,明清文人透過養癖,相互標榜並確認其身分特權。一方面,以癖的非生產性無用,與俗人大眾區判(distinction)-「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明〕袁宏道)另一方面,文人之癖又以象徵性文化資本的炫耀展示,與商賈富家之附庸風雅區隔,分辨雅俗、真假之癖。最後,還必須以變味作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