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傳播批判理論、文化研究】 - 後殖民研究

名稱
作為交界場域的“現代性”:往返於沖繩八重山群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
來源
文化研究
作者
朱惠足(Huei-Chu Chu)
年份
2007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
出版地
台灣
冊數
5
頁數
P49 - 86
相關連結
簡介

 本文透過戰前沖繩八重山群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人與物資的移動,討論「現代性」相關知識結構如何在移動的日常生活實踐、帝國論述及主體意識的相互作用當中逐漸形成。兩地之間勞動力的交換,凸顯出帝國內部無法消弭的種種區別,雙方均設法將出身地的地緣、血緣人際網絡移植到移居地,卻也不免跟語言共同體的外部有所接觸,產生多種語言與民族的交錯與對話。日本對台灣的殖民地統治開始之後,「現代」開發與「日本」文化遠離八重山而去,之後卻又隨著八重山對殖民地統治的參與,繞道台灣再度向八重山接近。到台灣工作的八重山人在接受現代文明洗禮的同時,也受到殖民地台灣刻板印象(被稱為「生蕃」的原住民)與民族接觸生活實踐(漢人)兩者之間的落差所震撼。另一方面,移居八重山的台灣人不但將台灣的閩南文化再移植到八重山,八重山在地社會因民族差異、被殖民者歧視與生存競爭而將台灣人移民他者化的論述,也將兩段移墾的歷史(台灣人移墾八重山、其祖先從閩南移墾台灣)加以重疊,製造台灣人為「前現代」民族之刻板印象。雙方移動的經驗呈現出「現代性」如何成為帝國政經力學牽動下,多樣民族、人種、語言、文化與歷史互相交錯、不斷重劃疆界的「交界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