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線電視前身「第四台」出現在1970 年代,1993 年正式立法之後,有線電視不但成為臺灣最主要的電視服務形式,也被認為是近二十年來臺灣「媒體亂象」的重要根源。本文重新檢視1980 年到1993 年之間,「第四台」的生成狀態,以更準確掌握有線電視演變成晚近臺灣傳媒問題亂源的原因。本文透過新聞文本分析、文獻整理以及閱聽人訪談等方法,獲致以下研究發現。首先,臺灣有線電視初期發展環境,是由缺乏傳播建設理念、立場搖擺不定、施為前後矛盾的國家機器,以及貶抑有線電視發展,並限縮公眾對新興電視服務想像的主流論述所構成。第二,上述兩個條件架構了第四台非法、中小規模、低技術水準的產業格局和社會角色,進而建構出「類攤販」性格,且延續到立法之後。第三,當時一般閱聽人對替代性的影視產品其實並無強烈與具體需求,加上主流論述無法提供想像和參考的論述資源,其消費模式反而逐漸被早期有線電視的服務內容形塑,進而與國家機器、產業資本共同穩固了往後有線電視產業和服務的樣貌與特性,同時也構成了當前臺灣媒體問題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