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討不同的科學傳播模式並主張:關心公眾是否信任科學,以及科學在社會中的角色,雖然重要,然而關心知識創造與供給—科學最核心的功能—仍必須是科學傳播的首要目標。過去二十年傳播典範的移轉導致焦點由知識傳播移轉到改善科學形象。參與典範的民主意圖,在實務運作中常被矮化為創造娛樂經驗,為公眾提供「公眾參與遊樂場」,妨礙民眾實質地參與科學事務。透過科學家與常民的對話,確實可能帶來知識的共同建構,但作者認為知識散播本身仍然是科學傳播的重要目標。為避免缺失模式的陷阱,作者建議,民主社會應採用「非權威式知識傳播」。本文以臺灣、德國、美國的實證數據,從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度,以及科學家對公民參與的態度,說明相關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