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機械工業多項產品名列世界出口前十名,但面臨內外環境的鉅變,2001年產值,進出口同時下滑(產值衰退17%,出口值衰退7%,進口值衰退31%),如何能解決產業之困境及提出具體可行之策略,將有助於強化未來產業競爭優勢。
本研究之目的為提昇台灣機械工業國際地位,透過策略層面及其困境遭遇之程度,擬訂解除困境之策略方案,進行多準則評估,以提出有助於台灣機械工業未來永續發展之策略方案。
本研究利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法求取評估準則之權重,並加入模糊多評準決策(Fuzzy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FMCDM)之觀念進行排序。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機械工業以全球行銷及售後服務網待建立、CEO管理能力不足、研發人力不足、重要零組件依賴進口、產業聚落逐漸散去為遭遇最大之困難。專家認為策略方案排行前五名為:「必須引進高級人才、推動研發聯盟、發展關鍵零組件、獎勵業者自行研發、整合業者資源拓展市場」;本研究另為依產、官、學、研四群進行差異分析,可由此更了解不同立場者其思考之不同處。
本研究經具體之評估過程,對台灣機械工業而言,係首次經由模糊理論結合AHP法獲得之結論,克服以往傳統問卷評量常有模糊性語詞之障礙,此結果之管理意涵亦可提供政府制定產業政策之參考。具體而言,對政府政策之意涵如下:
1. 針對奈米、微機電、高速複合化產品,加速推動研發聯盟。
2. 加速開發第三科學園區,解決產業聚落逐漸散去問題。
3. 爭取與全球第三廠所結盟或加速開發以PC為基礎之控制器,解決關鍵零組件依賴進口問題。
4. 透過良好的業者行銷聯盟,提供國外買者整廠解決之能力,不僅可擴大市場,亦可獲取最大之利潤。
5. 機械業者首應深化「專精及核心能力」,追求高品質、中價位,深耕現有產品與市場,再進行新市場開拓;並應時時不忘新產品趨勢(如奈米、微機電…等)以提升產品品級;在核心事業穩定後,行有餘力再思考相關多角化工作,如半導體設備,光電設備業。由於切入電子生產設備,產品生命週期短,更應積極技術引進及策略聯盟,加速產品開發。如此,透過以核心技術為主之相關多角化,將可產生綜效,公司形象更佳,人才更易集中,透過良性循環而成為世界級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