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電話訪問之樣本代表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在台灣地區 從事電話調查訪問的研究人員。與樣本代表性直接相關的一個問題 是:經過戶中抽樣處理的樣本是不是比未經戶中抽樣處理的樣本更能 獨有效地改善所抽出樣本的結構,使它更接近由體的結構? 本研究利用1994年所進行,由國科會資助之「社會調查方法及技 術變遷之研究」研究計劃(NSC84-2412日-001-002) 與中央研究院調 查工作研究室所策劃進行之「大台北地區選舉行為研究」計劃;合作 所得之實證資料,針對「需不需要進行戶中抽樣以確保樣本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對照研究。本研究共抽出2.003個樣本,經過為期約兩個 星期的電話訪問,最後共完成601 份有效問卷,其中台北市293份、台 北縣308份。研究結果發現:第一、一般而言,經過戶中抽樣處理的樣 本其樣本結構比比未經戶中抽樣處理的樣本似乎更有機會接近母體的 結構,但是二者之間的差異並不非常顯著。第二、戶中抽樣方法在某 個特定地區,配合某→圓或某一些人口變項,能夠有效地改善樣本結 構,提高其代表性。但此現象並不普遍、也不穩定。總之,分析結果 顯示,與理論相契合的,戶中抽樣要比不戶中抽樣更有機會篩選出對 母體而言更具樣本代表性的隨機樣本。但是,其效果並非特別明顯突 出。未來應有接續的實證研究,針對每一種不同的戶中抽樣方法與不 戶中抽樣進行比對研究,方能進一步釐清戶中抽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