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鄰近學門】 - 財政學

名稱
經理人過度自信與股票購回關係之研究
來源
中山管理評論
作者
王育偉、鄭揚耀、尤涵星、吳慧珍
年份
2014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術研究中心
出版地
台灣
冊數
22卷4期
頁數
p712-759
相關連結
簡介

 本文嘗試解釋從行為財務學的觀點來解釋經理人的財務決策,在傳統的經濟理論中,通常假設經理人為理性的管理者,而且經理人所制訂的財務決策會依照其所面對的經濟環境與現實營運狀況來做調整,藉以達到股東價值極大化的目的。然而,在現實社會環境中,每位經理人成長背景以及經歷都不相同,再加上經理人擁有強烈的主觀意識,造成經理人認知行為與所制定決策產生複雜的關係。
過去傳統公司理財理論中,多數研究將管理階層的人格特質忽視,導致市場上有些現象無法被解釋。而在1980年代後期,行為財務學者開始透過人們的行為模式來探討金融市場上的一些的議題,這些研究發現心裡學或社會學能部分解釋市場異常現象,造成行為財務學在現代財務領域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學門。環顧過去行為財務學的研究,多數研究圍繞在探討投資人行為與股價兩者的關聯性,這些研究試著利用投資人行為偏誤來解釋傳統財務理論無法解釋的部分,但對於管理階層的行為偏誤與財務決策的討論上則較少著墨,因此促使本研究想要討論經理人所擁有的過度自信偏誤與其決策的關聯性。從研究結果來看,我們證實了傳統財務理論如市價淨值比、負債權益比、股利政策、董監事持股比率以及董監事質押比率會影響到公司的股票購回決策,而且本文也發現經理人心理因素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經理人存在過度自信傾向時,會頻繁的採取不必要的股票購回計畫,而這些計畫在結束後的股價表現相對較差。
綜合上述,本研究嘗試從更廣的視野來說明行為財務學與傳統財務理論對公司股票購回決策的影響。我們使用兩種理論所提出的變數來解釋公司股票購回決策,而實證結果也發現兩種理論都能解釋公司的股票購回決策,僅僅使用傳統財務理論或行為財務學都不能完整解釋公司的股票購回決策。因為傳統財務理論著重於客觀的市場狀況而忽略了經理人的人格特質,而行為財務學卻過於著重在個人的心裡認知上而忽略市場客觀的條件,因此結合行為財務學與傳統財務理論的優點才能更完整的說明管理階層的決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