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開發中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崛起,台灣近年來面臨激烈的競爭,傳統以OEM代工產業逐漸喪失原有競爭力,技術必須再升級,產品品質必須再提升,才能再創新局。由於產業結構95%以上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自身沒有額外能力投入研發,也促使政府成立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協助廠商從事研發工作,目前隸屬經濟部下根據不同產業屬性所成立的18個財團法人研究機構,扮演政府相關部門的智庫與政策推手。經濟部技術處呼籲研究機構從事創新前瞻技術研發,協助業界轉型進入技術門檻較高的技術領域以擺脫鄰近國家的競爭。工研院與資策會兩大研究機構自1998年即導入創新前瞻計劃研發,其他研究機構如金屬中心、生技中心、食品所、紡織所等,自2003年起也陸續進行創新前瞻計畫的推動。而關鍵計畫或環境建構計畫,均已實施多年,研究機構已累積相當的成果作為自身營運的能量,因此研發預算似乎有逐年下降趨勢。
我國經濟部技術處自1979年起即進行類似的科技專案,1997年開始業界科專,2001年開始學界科專。為加速產業技術發展與價值創造,科技專案結合產學研力量而深根培植產業技術研發與創新活動經由不斷科技經費投入,惟從2009年到2012年因金融風暴及經濟因素,從185億台幣下降至155.5億台幣。不過法人科專預算幾乎佔有相當大分配比例,可見研究機構在整體研發活動的重要性,將研發成果轉移給業界。為了鼓勵企業持續投資技術研發及其應用,法人科技專案已提供技術移轉彈性方案以符合產業需求和經濟發展。從2009到2011年,儘管遭受全球經濟危機威脅,來自法人科專技術與專利移轉收入達42億台幣,與2006-2008年相比成長3.8%。長期而言,法人科專將有效縮短產業技術供需問題。
經由研發管理制度設計篩選優良計畫,以利集中資源在業界需求較高的題目進行研發,期在研發過程的所遭遇阻礙較少,增加技術移轉產業界成功的機率,階段性的研發成果與產出,如論文發表、專利申請與獲得、技術移轉或授權給廠商的時程可縮短,確實協助業界產品量產與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