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鄰近學門】 - 財政學

名稱
台灣股市投資人競價策略與價格優劣之比較
來源
中山管理評論
作者
蕭朝興、尤靜華、林庭宇
年份
2009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術研究中心
出版地
台灣
冊數
17卷4期
頁數
p884-927
相關連結
簡介

 隨著國內一連串金融政策開放措施,專業投資機構法人投資台灣股市的比重逐漸增加,對股票市場的漲跌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專業法人中,外資屬於跨國性專業投資機構,在全球資訊的掌握、多元化的投資經驗、雄厚的資金背景等方面,皆比國內法人略勝一籌。此外,法人為專業投資機構,相較於一般投資大眾通常被視為較理性且是擁有較多交易資訊的一方。然則過去在衡量績效表現時,往往忽略了從成本的角度進行分析。本文則是透過交易成本探討法人的績效表現,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台灣股市之投資人(包括外資、國內法人機構、與個別投資人)在市場上競價優劣勢的情況;其次分析外資與國內投資人交易策略與下單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最後分析交易價格優劣勢形成的原因是否與其下單行為差異有關。
本研究於實務操做方面,有以下幾點發現可輔以做為參考:
個別投資人是台灣股市中最主要的參與者,其成交比例最高。但就委託成交比例來看,投信在委買(賣)成交比例皆為最高,顯示投信的下單方式最為積極。此外,當控制交易大小與交易量,並將公司與股票特徵值等變數納入考量後,本文發現若外資交易愈頻繁,顯示具有資訊的可能性愈高,因此願意以較差的價格成交。而此證據更提供兩點實務面的可能性:(一)或許外資注重的是長期佈局,因此對短期有較高的交易成本並不在意。(二)外資在短期資訊的取得上可能比國內投資人困難,為避免手中資訊價值消失或提早曝光,因此與其他投資人相比,傾向積極追價。
最後,利用「可市價化限價單」(marketable limit order)所計算委託單不均衡的情形,觀察到外資在極端買(賣)超前30分鐘的報酬顯著為正(負),而且在極端買(賣)超之後價格出現反轉的現象,顯示外資傾向有追逐日內動能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