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外有許多財務報導失敗的例子,已引起投資者與政策制定者關心盈餘報導的品質。在管理當局欲達成某種盈餘目標時,其有可能透過會計數字之裁量權,來改善或侵害財務報表之品質。本文研究市場是否有利用財務報表所揭露的所得稅費用資訊來進行評價。我國上市企業面對兩稅合一實施等政策下,是否會改變其所得稅費用的盈餘管理行為?當企業運用所得稅費用進行避免盈餘減少的盈餘管理時,市場是否會改變對企業短、長期之評價?
此研究除了擴大補充市場投資者對於企業盈餘管理模式的瞭解,就所得稅費用這個科目所進行的分析,格外有其財務管理政策的含意。首先,所得稅費用是損益表中最後一項決定的數字,在企業面對有淨損的可能性時,最能適時地予以調整,達到避免盈餘減少的目的(按我國第22號公報「所得稅會計處理準則」規定下,在企業淨損時,也有可能產生所得稅利益);且按國內目前法定稅率25%來看,所得稅費用對企業盈餘有重大的影響力。其次,投資人是否看穿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行為,而予適當的評價?此對於管理政策是重要的關鍵因素。第三,按兩稅合一的規範,企業階段所繳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可為個人所得稅之扣抵額。國內相關文獻指出在兩稅合一實施後,所得稅費用實質上已不屬於公司「費用」,而是股東的預繳稅款,此乃依實證結果顯示所得稅費用對股權評價具有正向效果,推論投資人在兩稅合一實施後,對所得稅費用性質的變化不存在功能性固著的效果。倘若如此,當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租稅優惠措施被提出廢除的討論時,為何有如此多的企業為之辯護?倘若如此,為何企業申請租稅扣抵必須負擔昂貴的申請及行政費用時,其仍然趨之若鶩,不肯放棄任何機會?本研究比較兩稅合一前後,管理當局運用所得稅費用進行盈餘管理時,投資人對此之反應,可輔助對管理當局盈餘管理行為之瞭解。最後,財經當局在考量租稅扣抵政策時,亦應將此政策延伸的效果考慮在內,使租稅政策能達到更具公平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