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市場上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現象,即投資人所擁有的相關資訊是不一致的,故許多研究即在探討投資人在無法完全瞭解或獲取資訊的情況下,而僅能以其主觀偏好或其他非理性的行為進行投資決策的判斷,即雜訊交易(noise trade)的行為。因此,在投資人雜訊交易行為的影響下,難以保證理性價格的存在;換言之,雜訊交易可能會影響均衡價格的形成過程。由於新上市公司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在上市初期,並無過去股票價格可供投資人參考,導致雜訊交易將影響其績效表現(洪振虔、吳欽杉與陳安琳,2002)。因此,IPO績效也成為比較資訊績效與雜訊績效的最佳範例。
若資訊可決定公司的真實價值,則雜訊能解釋的就是偏離真實價值的部分,即實際價值與真實價值的差異。根據此論述,假設實際可觀察到的價格就是買賣雙方競價之下所達成的均衡價格,則吾人即可依某種方法將該價格做一分解,以拆出資訊成份與雜訊成份,並將其分別為資訊績效與雜訊績效的代理變數,期望能深入瞭解IPO投資人在操作行為上的差異,進而探討是否能夠依據過去其他IPO績效與其他相關資訊發展出交易策略,獲取超額報酬。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資訊績效不但較雜訊績效高,且其長期的走勢亦較為平穩,而雜訊績效的走勢則呈現大漲大跌的波動現象。換言之,若投資人依雜訊進行交易,則即使承擔高度的風險,但其獲利情況就明顯不如依資訊交易的投資人,亦即投資人對於資訊的瞭解程度足以使其他條件發生改變,進而影響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係。
然而,很直覺地思考,若投資人能知悉內部資訊(inside information)或私有資訊(private information),則獲取超額報酬的機會必將大幅提高。但本研究認為單純衡量內部資訊的困難度頗高,且一般投資人相對難以擁有內部資訊來源,故並無法廣泛發展交易策略。再者,本研究所設計之資訊集合中,除了IPO過去績效的資訊外,尚有過去其他衝擊因素,而該衝擊因素即包括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所設計之資訊集合應能完整的描述目前的股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