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鄰近學門】 - 財政學

名稱
買賣價差會影響投資人的持有期間與股票報酬率嗎?
來源
中山管理評論
作者
闕河士、陳俊成
年份
2005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術研究中心
出版地
台灣
冊數
13卷4期
頁數
p749-791
相關連結
簡介

 金融資產的交易成本一直受到政策制定者、財金學者與投資人所關切,交易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與隱含交易成本,直接交易成本是指交易稅、手續費等,隱含交易成本就是指買賣價差。買賣價差是指目前市場上最低賣價與最高買價的差距,當交易者立刻以市價單完成一買一賣的交易後,便遭致相當於買賣價差的損失,這表示買賣價差是交易者取得立即流動性的代價。於是買賣價差也被視為是資產流動性的指標,當買賣價差越大時,代表投資人必須承擔較大的交易成本,而市場的流動性也越小。
對於買賣價差較大的金融資產,投資人應當會要求較高的流動性溢酬,以彌補流動性不足的損失,換言之,買賣價差越高的股票,應該會有較高的預期報酬率,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溢酬假說。又就短線進出的投資人而言,交易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於是買賣價差較小的資產會受到短線投資人的喜好,而買賣價差較大的資產則會被長期投資者所持有,這就被稱為買賣價差顧客效果。
本文以台灣證券交易所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的股票資料為基礎,對上述兩個假說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由於上市股票投資人都慣於使用一檔作為報價,故買賣價差深受升降單位制度的影響,而喪失其衡量交易成本的重要性,於是便無法發現預期報酬率與買賣價差存在著顯著關係。又在現行的最小升降單位制度下,同一價格级距中低價股票的百分比價差必定大於高價股票,而低價股票的週轉率通常低於高價股票,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便會出現買賣價差與持有期間成正向關係的現象,也就是說,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出現買賣價差顧客效果,可能只是投資人報價習慣與最小升降單位制度的結果。至於上櫃公司樣本的金額價差大多數是一檔以上,股價水準與百分比價差的關係受到最小升降單位制度的影響減低。又因為買賣價差較大,投資人必須重視此項交易成本,於是持有期間和流動性溢酬的二個現象,都出現在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就實務價值而言,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可提醒台灣的投資人注意買賣價差對股票持有期間和預期報酬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