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入
/
註冊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研討會專區
TCS研討會
TCS工作坊
中華傳播學年會
ALL
最新消息
論文徵稿
學術活動
傳播競賽
實務講座
ALL
關於我們
計畫緣起
服務目標與對象
團隊介紹
傳播調查資料
TCS調查簡介
TCS調查資料下載
TCS成果分享
TCS電子報
TCS展集
學術交流
學術期刊
傳播文獻
學術相關網站
其他相關調查
產業交流
產業新聞
產業網站
行銷溝通案例網站
相關連結
學術交流
傳播文獻
傳播文獻
【電影】 - 電影
名稱
電影Π:時間-影像
來源
作者
Gilles Deleuze/著、黃建宏/譯
年份
2003/10/1
資料性質
專書
出版者
遠流
出版地
冊數
頁數
相關連結
簡介
時間-影像如何產生?無疑地,就是戰後隨著電影的轉變,因為感官機能情境讓位給(新寫實主義的)純聲光情境而產生。但這樣的轉變以各種不同的模式已醞釀多時(如小津、還有曼奇維茲,甚至於歌舞片)。 時間-影像不會消弭運動-影像,而是反轉之間的從屬關係。時間不再是運動的一個數值或量測,即某種間接再現,同時運動也只是時間直接呈現的結果:即使是造假運動、錯接。錯接是「無理斷裂」的例子,況且當運動的電影利用有理斷裂進行影像串聯時,時間的電影則致力於無理斷裂上的再串聯(特別是聲效影像與視效影像之間)。 認為電影影像確實就是當刻是錯誤的。直接的時間-影像並非屬於當刻,也不單純就是回憶。它與經驗性的接續時間以及心理記憶決裂,而得以呈現為某種時間的次序或系列(如奧森‧威爾斯、雷奈、高達……)。這些時間的符徵跟思維符徵和話語符徵之間密不可分。但思維又如何在電影中自顯?而什麼才是專屬電影的話語行動呢?
會員登入
×
帳號
密碼
驗證碼
更新圖中文字
登入 Login
忘記密碼
欲加入會員者,請先完成註冊程序
加入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