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0年代起,原住民族社群透過發展「體制內」的教育方案,或採行「體制外」的教學模式,積極從事文化復振以尋回族群主體性。整體而論,最顯著的特點是從教育體系內的「差異化」邁向「主體化」,其中以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的發展最具有代表性,它挑戰了既有的教育管制和學習框架。本文以部落學校的籌設當作分析案例,採取政策和教育文本分析、媒體論述分析、參與觀察和訪談等多元研究方法,闡述部落學校如何以「部落」之名進行教育實踐和文化復振?梳理出原住民族教育體制從被殖民和同化,逐漸朝向爭取自主的過程。
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12年提出部落學校設立計畫,自2013年創設第一所部落學校為「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規劃在十年內開辦30所。部落學校是以部落為主體的教育型態,更是原住民族文化權的實踐場域。然而,在籌辦過程中引發許多論辯:第一,部落和政府之間的關係亟待釐清,究竟是資源依賴或在地自主、是政策執行或部落民主。第二,籌辦過程並未優先扶植亟需文化保護的少數族群,是否會導致不同族群產生競爭、分化和對立,甚至成為強勢族群爭奪資源的戰場。第三,部落學校基於何種「族群」想像被建構,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如何重構傳統文化。第四,跨地域的整編分殊化的「部落」,如何顧及多元異質的部落主體性,而全稱式的學校命名和異中求同的教育實踐,如何體現出不同部落的文化差異性。
綜論之,本文分析部落學校在生成脈絡、發展圖像和運作機制的相關論辯,描繪出奠基在文化主體性的理念所籌設的部落學校,如何打造出差異化的學習路徑、如何成為實踐教育民主的場域、如何變成觸發文化競逐的戰場,從中勾勒出原住民族邁向教育主體性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