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化的社會中,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轉變如何能夠影響宗教的發展?本文討論的是臺灣民間信仰場域,透過一間廟宇個案的討論,闡述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轉變,如何經由國家歷史與國家文化的重新建構,從而影響了民間信仰的發展。焦點放在戰後為了反攻大陸之需所進行的國家歷史敘事,以及1990年代本土化力量下的國家文化建構,如何影響了民間信仰活動的發展。透過對鄭成功相關祭祀制度與地景之建立,以及教科書編纂與媒體報導的描述,本文分析了「國家歷史」的建構如何影響民間信仰場域中「歷史時間」這項文化資本的內涵,並引發了廟宇之間對這項資本的長期爭奪行動。經由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全國文藝季」等國家文化建設運動及相關論述的分析,本文討論了新「國家文化」的建構是如何地在民間信仰場域中建構出「高文化」,成為廟宇追求的新文化資本,因而改變了廟宇的經營模式,促成了「新廟會文化」的誕生。本文指出,在1950年代與1990年代兩次政治意識形態的轉變過程中,國家象徵暴力在民間信仰場域中重新界定了資本的內涵,改變了場域的資本結構,因而促成了民間信仰活動面貌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