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的風潮,以及對於「工業遺產」長期經營維護的需求,工業遺產的產業化亦成為受人注目的一項主題。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臺灣地區工業遺產發展之歷程,並探討社會變遷與工業遺產發展模式之關連性。 工業遺產指的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築或科學研究價值的工業文化遺留物所構成。這些文化遺留物包括建物與機械、工作室、磨坊、工廠、礦場以及從事相關加工與精煉化的場址、倉庫和貨棧、產製、輸送和使用能源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除此之外,還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其他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供給、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本文以小澤、卡斯特羅和菲利浦斯(Ozawa, Castello and Phillips)的新經濟模式結合臺灣地區社會變遷理論,做為本研究分析的基礎工具。本縱貫型研究,透過蒐集有關市場資訊、調查報告、產業動態等文獻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掌握研究問題的「文獻分析法」做為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文化遺產」、「酒廠」、「九份」等等重要工業遺產為搜尋關鍵字,透過收集1951年12月至2010年3月間之臺灣報紙報導,分析其代表的工業遺產發展模式。 本研究發現,臺灣地區工業遺產發展可分為「引入期」、「發展期」、「衰退期」、「再生期」四大時期。另外,也發現工業遺產發展時期與臺灣社會變遷有著相當緊密的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