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針對1990年代以來興起的中國民族主義風潮,探討下列三組相互關連的問題:(1)在當代中國,官方民族主義與大眾民族主義之間的關連為何?我們如何解釋,中國民族主義在1949年「著陸」之後,相隔四十餘載又重新「起飛」?(2)1990年代「新民族主義」的興起,與中國涉入全球化的程度,幾乎可以說是同時並進的;這個看似弔詭的現象,該如何解釋?(3)這波民族主義流露了豐富的情感與強烈的情緒,應當如何理解?反映的又是什麼?本研究採取現象學的理論立場,透過對制度、情感結構與認識框架的考察來回答上述問題。研究發現:1949年之後,中國民族主義並沒有「暫時缺席」,而是轉成「維護政體的民族主義」,透過「日常國族主義」的運作而存在。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既不是互斥關係也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以更微妙的關係聯繫著。在毛澤東時期的「戰爭共產主義」下,新中國的政治體制打造出一種新主體(藉由統一戰線「戰爭/鬥爭之框」鍛造出來的「人民」),這種新主體的情感結構與認識框架,儘管在不同時期歷經各種轉折與演變,但透過官方愛國主義教育等日常實踐再生產,至今仍框構著許多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進入全球化的時代,大眾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