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現代視覺藝術發展中「本土」的概念曾經出現於日據時期及解嚴前後三個不同的政治社會時空之中,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特定的創作風格與論述內容隱含著台灣視覺藝術乃台灣人物風土語境下所培育出來的特定文化面貌。「本土」不僅是地方主題的描寫、紀錄與表現,而是一種具有主體建構的意義。從本土出發,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其特定的方式連結起來,逐漸形成一個具有自主性的思維架構,在中華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維度中編造一個整合的、尚在不斷變動中的台灣文化與台灣認同。本文所關心的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本土」的概念為台灣視覺藝術開創了什麼、局限了什麼,同時也牽動了什麼,可能塑造了什麼樣的「台灣特性」(Taiwaness)。這種批判的、關係性的觀察有助於思考台灣視覺藝術的文化實體,也可以檢視「何謂本土」、「為何一定要本土」、「本土的時代性功能」;更重要的,「本土如何重構」及其內涵的探討。在時間的維度上,本土的關懷焦點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真正的本土是否一定和「過去」、「鄉土」、「台灣意識」有一種明確的、純粹的關係,並且宣稱為文化認同的核心?本文發現,日據時期的「地方色彩」固然為新興的藝術界帶來提綱挈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