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我今天學習到很多,也謝謝王智明協助翻譯。作為來自於你們所討論的歷史的一部分,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作為一個作家和記者的觀察和想法。我自己在越南成長到12歲才離開,正是所謂的「船民」(the boat people)。不過,在1960年代的大量移民開始之前,對越南人來說,所謂的「船民」,指的不是越南人,而是中國人。的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南人口有相當的變動。因為晚清的動亂,19世紀末開始上以千計的華人南移至湄公河三角洲居住。我自己的家庭背景,也有一部分是華人。在越南有兩種說法描述中國人。一種是「來自中國的人」(người từ Trung Quốc),即政治身分上的中國人,另外一種是所謂的「搭船來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船民」。這是因為在晚清華人逃離中國到越南來時,大多是搭船來的。每當中國有動亂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跑到越南來。
所謂的越南離散,事實上是從1975年越戰結束後才開始。越南人對自己國家有一個說法叫「nước」:即水和陸地的交會處,因為水和土產生泥巴,而泥巴孕育了稻米。對越南人來說,他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會,也無法將自己想像成世界的一部分,他們是很內在地想像自己的。最令人驚奇的是,看到這幾十年來越南人的發展,從從未離開過土地的一群人,到現在大約有600萬越南人散居在世界15個不同國家裡。最大的越南人聚集地在加州,約有60萬人。而在全美大概有120萬的越南人。
我是第一波因越戰離開越南的難民。你什麼時候離開,跟你如何被對待,有著密切的關係。在1975到1989年間,越南「船民」基本上都被認定為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只要他離開了越南,他就會被給予這樣的身分。在雷根政府時期,「船民」實際上是浪漫性的想像,因為他敢於逃離暴政,冒險犯難只為尋找自由。這當然是冷戰的修辭,而越南難民事實上受惠於美蘇冷戰這樣的意識型態。「船民」就好像不顧在背後開槍的士兵,奮勇爬上柏林圍牆的那些人。
這些都是西方的浪漫想像。而事實上,即令是今天,我們也用相同的眼光看待逃離古巴的難民,自動地把他們都當成了沒了家園的政治難民。但是,跟古巴到美國差不多等距的海地,他們搭船抵美時,卻被立即地遣送回國,因為美國並不期待接納來自海地的船民。這是因為我們對待不同國家的方式並不相同,海地在美國被認為是經濟發展進步的國家,而古巴則是在意識型態上與美國敵對的國家。因此產生了不同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