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文化研究】 - 文化與意識型態

名稱
何謂美學?
來源
文化研究
作者
Jacques Rancière ; 關秀惠 翻譯
年份
2012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地
新竹
冊數
15
頁數
338﹣349
相關連結
簡介

今日我想要來談談我對「何謂美學」的概念式理解。這概念包含了美學與政治關係之間的某種觀念,此觀念與上一個世紀占據支配位置的反美學潮流不同。上個世紀對美學傳統的批評有兩個衝突的面向:其中之一是取消了現代主義傳統的特徵;80年代「後現代轉向」開始初期,數篇與藝術自主性觀念和自發性藝術顛覆性力量的信念斷裂的文章被總收錄在哈‧佛斯特(Hal Foster)編輯的《反美學》(Anti-Aesthetics)一書裡。現代主義觀念的取消,使得康德和其門徒以降的美學傳統的批評範圍被拓展了。先前藝術與美學判斷的絕對性被從社會和哲學角度而來的觀點所替代。皮耶何‧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區分:社會判斷的批評》(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即指責了康德美學判斷中的「無利害關係」(disinterestedness)觀念。他認為,每個階層的品味都受其所處生存心態(ethos)之支配。對美的無利害關係判斷是哲學的假象,掩蓋了所謂無利害關係的品味,事實上是因為具有「文化」資本,才能想像其品味超越了階層的區分。各種例外證明了品味判斷的法則,事實上是以社會的生存心態為主導之下的社會判斷。上個世紀另一種對於美學傳統批評的面向來自於哲學,這是針對審美沈思(aesthetic speculation)的批判,這個批判立場大部分被分析性哲學家所主導。《告別美學》(Farewell to Aesthetics)一書中,法語哲學家尚-馬黑‧薛佛(Jean-Marie Schaeffer)以具體的藝術實踐與審美態度的分析,對比謝林(Schelling)與黑格爾(Hegel)等人美學傳統上的模糊性。這個批判立場譴責「審美絕對化」(aesthetic absolutization),例如德國思想家包理斯‧葛羅依斯(Boris Groys)對於前衛藝術的批判,他譴責前衛觀念中藝術與生活的同一導向了集權主義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