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文化研究】 - 主體性與身分/認同

名稱
再現弱勢:從〈月亮的小孩〉到〈水蜜桃阿嬤〉
來源
文化研究
作者
蔡慶同
年份
2012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地
新竹
冊數
15
頁數
117﹣146
相關連結
簡介

本文藉由分析兩部再現弱勢的紀錄片,包括它被產製與觀看的社會脈絡,進而探討以弱勢作為被攝者的紀實音像,尤其是其中參與觀察的再現美學,為何與如何衍生出不同的再現政治之影響,甚至改變了原有再現美學之意義。1990年的〈月亮的小孩〉(吳乙峰導演),乃是以白化症者及其家庭為對象,作為公共電視的節目製作,尤其是它從產製、文本到巡映的實踐,不僅已使紀錄片成為溝通與對話的媒介,更使得紀錄片作為互動與連結的行動,因此,以參與觀察再現弱勢衍生了政治性的效果。2007年的〈水蜜桃阿嬤〉(楊力州導演),則是以自殺遺族及其家庭為對象,作為商業媒體的委製影像,它卻因被納入到公益慈善的體驗行銷之中,尤其是其中消費及其交換的邏輯,不僅因此引發了道德倫理的爭議,更使得參與觀察的再現美學,走入了美感化的局限。換句話說,這兩部紀錄片皆是透過參與觀察來再現社會弱勢並傳達人道關懷的文本類型,然而,藉由本文的兩相對照,正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釐清,紀錄片作為文化生產,再現美學與再現政治之間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