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文化研究】 - 主體性與身分/認同

名稱
污名:政治性的凝視與同情
來源
文化研究
作者
陳柏偉
年份
2011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地
台灣
冊數
13
頁數
p296-306
相關連結
簡介

 初次接到研討會邀請時,覺得自己離酷兒很遠,一時之間似乎找不著關連性。但因為近來在學校課堂上學習的需要,努力爬梳自己的家庭經驗和性別自身生成的歷史,忽然憶起1990年代中末期,我曾經因認同的動能而參與在「自己的房間」女性主義BBS站中。「酷兒」一詞第一次進入我的世界:那是詭奇的、無法被常規定義的某種人(主要指的就是LGBT吧?)。而把歧視的語言奪回來標榜自己的「酷」(queer),倒也和1990年代在學生運動中,我想要參與翻轉這世界的動能相似。但這種「認同」最終還是離我遠去了。生理性別的男性、異性戀者,怎麼樣都在當時的本地(或外來的?)酷兒論述中格格不入,我有自認為更重要的實踐得搞,沒有太多時間埋首在文字的論辯和積累中。 
海澀‧愛(Heather Love)在〈污名的比較:殘障與性〉一文中批評了酷兒理論:「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抽象化和遠離生活經驗這兩項風險就一直和『酷兒』這個詞彙分不開來。從酷兒理論應許的更廣泛的政治『結盟』失敗的反省出發,意圖從污名的比較研究中,重新翻轉酷兒理論,並以『污名』的經驗內容取代『酷兒』的抽象,找尋政治結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