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艾未未?或者,我們應該說,甚麼是「艾未未」。 有人說,「艾未未」是維權英雄,也有人說他是西奴漢奸; 有人說他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有人卻說他在「視覺藝術史及觀念史上並無新見」,頂多是個「集成者」。 還有人慨嘆,相對於華格納式「總體藝術作品」在舞台上將所有藝術元素動員的理想化投射,從現實生活昇華,而使觀眾目光集中於作品之上,艾未未引發人們注意的,卻不是作品,反而是與生活糾纏不清的政治難題。
其實,我反而認為,「總體藝術作品」的概念似乎總結了以上各種相互矛盾的觀點。此處,我所思考的「總體藝術作品」並不只是劇院舞台上或是美術館展場內的作品,而是艾未未有意無意動員的可見與不可見的體系性結構。「艾未未」已經不是一個單獨的藝術家,而是一個現象,一個牽連了藝術、政治與公民問題一整套運作機制的現象,體現了中國內部矛盾以及中國與國際之間的外部矛盾;弔詭的是,國際間中國與西方世界承繼冷戰結構的矛盾,反而成為「艾未未」流通於國際藝術市場的籌碼。社會主義中國與自由民主陣營之間的對立,現在卻在資本主義全球藝術市場上被統合了。台灣在兩種力量之間的曖昧與尷尬位置,正在此次北美館以「艾未未:缺席」為名的展覽中一覽無遺。 這次展覽強烈地凸顯了各種「缺席」的元素。「缺席」剛好會吸引強烈的好奇,以及其所暴露的隱藏體系。本文就要針對這個「缺席」的體制性問題提出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