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獻


【文化研究】 - 文化政治與文化政策

名稱
海賊板與文化鬥爭
來源
文化研究
作者
山田獎治 ; 陳惠敏 翻譯
年份
2011
資料性質
繁體中文
出版者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地
台灣
冊數
12
頁數
p276-278
相關連結
簡介

 海賊版(piracy,一般以「盜版」稱之)是文化宣傳的「基礎建設」和科技追趕的「方法」中最有力的。權利人(right holders)及其政府經常譴責在某些國家的仿冒行為。因而抑制海賊版常被視為可發揮修正現今國與國之間文化/經濟/科技鴻溝的功能。在本文中,我將集中討論與媒介內容相關的著作權侵權,其被視為造成橫跨當代亞洲無數文化鬥爭案例裡的原因。 

自1970年代起,日本大眾文化產品——包含漫畫、動漫、電視劇和流行音樂等——在亞洲廣被接受。在過去,這些日本媒介的宣傳部分藉由合法流通管道達成,但是藉由非法手段才得以加快速度,例如透過盜版CD和DVD的製造和販售。為了要反對這些剝奪了以正當手段取得收益的日本製造商的小偷們,日本政府加強了在亞洲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保護。 

首先,我將探討日本最近的智慧財產權政策。前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2002年2月曾發表針對智慧財產權的政策演說,他希望能保護並利用智慧財產權來加強日本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小泉首相的演說之後,內閣在同年5月設立了「知的財產戰略會議」(Strategic Council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並基於會議達成的論點,分別在2002年7月、12月及2003年3月通過了《知的財產戰略大綱》(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Outline)、《知的財產基本法》(Basic Law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及「知的財產戰略本部」(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Headquarters, IPPH)。 從2003年開始,IPPH每年還會公告「知的財產推進計畫」(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ic Program, IPSP)。截至目前為止,日本政府還在繼續執行IPSP。 

2004年的IPSP中,日本在未援引任何證據以支持其聲稱的情況下,將中國命名為「製造仿冒的罪責國家」,並點出仿冒和恐怖主義團體之間的關連性。2002年8月,經濟產業省及文化廳支持成立「海外流通促進機構」(Content Overseas Distribution Association, CODA)。海外流通促進機構集中火力在華語地區的盜版光碟,從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止,透過中國、香港和台灣檢察機關的幫助下,共沒收了5,195,055張盜版光碟,逮捕了2,266人。 

根據我的觀察,透過盜版CD和DVD遭遇日本流行文化的機會從2005年起就開始下降。首要原因是來自於日本工業和政府的施壓。第二個原因是非法拷貝的流通已從光碟轉變成網路了。由於各式各樣的檔案分享軟體日漸普及化,轉變自也為之加劇。這些環境的更迭,使得日本流行文化更容易也更快速地就能跨越邊界取得。可以這麼說,海賊版光碟的時代就要停止了。因此,現在時機已到,我們要透過盜版光碟,將其視為發生在1990年代晚期到2000年代早期之間的歷史現象,藉以檢視視覺文化的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