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對公眾如何看待傳媒公信力問題的探討大多基於三個前提:一、公信力的內涵具有普世性;二、受眾對傳媒表現的判斷是理性的,且公信力是其中一個重要標準;三、信任傳媒是公民政治參與的一個必要條件。本文對這三個假設在文獻中所佔的核心地位逐一做出評析並提出質疑,同時指出過往研究對傳媒公信力的測量存有疏漏,使得一些人為製造出的觀察結果被錯誤地當成了顯著的研究發現。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在調查問卷中公信力概念出現過早,從而引發啟動效應將受訪者對隨後問題的回答局限在了狹窄的與傳媒規範和社會期望值相關的指標上。針對上述評析中提出的部分問題,我們採用面對面的形式,對24名香港報紙讀者進行了深度訪談。研究發現:一、傳媒公信力幾乎完全存在於受眾意識之外,處於休眠狀態;二、受訪者最經常閱讀的報紙並非是他們心目中最具公信力的報紙,人們對此反差做出多種「馬後砲」解釋,目的明顯是為了消減認知不協調以達到心理平衡;三、受眾對傳媒的評價感性多於理性。本文對研究發現的理論含義作出了詳細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