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刊共刊登五篇論文探討數字科技對新聞與新聞業的衝擊。數字科技的發展,不僅促成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也使各媒體的新聞產制過程產生根本的變化。劉蕙苓的論文即探討數字科技對臺灣新聞記者工作的影響。她的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法,研究結果發現,數字科技使新聞媒體得以同時傳遞文字、聲音、照片及影像,並以多媒體的形式生產與傳遞資訊,因而使新聞記者的工作變得更為忙碌。即時採訪、隨時使用通訊軟體即時發稿,已經成為臺灣新聞記者的工作方式。
事實上,數字科技的演進已使得媒體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新聞環境與文化。在數位時代的媒體環境中,跨媒體工作、多媒體形式素材,以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內容的互相流動,均已成為新聞產制的常態。林翠絹的論文採用深度訪談法,訪問新加坡《海峽時報》的數位新聞編輯與記者,探討該報報導新加坡國會選舉時的數位元新聞產制流程。
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新聞推薦已成為平臺媒體吸引讀者的重要機制。方師師的論文分析穀歌和臉書新聞推薦演算法機制的關鍵技術、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念。除了影響新聞產值流程外,數位元科技也引發新型的媒體倫理問題。王海燕、斯巴克斯和黃煜的論文採用深度訪談法,探討數字科技引發的倫理問題,他們分析中國六家媒體如何利用媒體公信力進行行銷,以解決或舒緩經營困境。當然,新聞學者與業者最關心的是數字科技是否能使報導擺脫經營困境,齊湘的論文即從這個角度探討數字科技對美國報業的衝擊,她認為美國未能通過數位產品獲得足夠的廣告收益,因此全數位化對美國報業而言,只是不切實際的泡影。
本期專刊的這五篇論文均曾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數字科技對新聞的衝擊」工作坊上發表,中文大學舉辦的這個工作坊共有91位學者投稿,經過兩輪評審,共邀請11位學者在工作坊發表論文。《傳播與社會學刊》把這11篇論文送交匿名評審,然後依據評審結果選擇五篇論文刊登在本期專刊上。這五篇論文從不同角度探討數字科技對新聞的衝擊,值得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