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的 318 太陽花運動期間,其中有一個運動的伏流令人關注:賤民。 這個伏流甚至可以回逤到 1990 年代的島嶼邊緣以降的反文化行動與邊緣論述。 簡言之,賤民的問題不是何謂賤民的定義?賤民是誰?或者誰跟誰比起來比較 賤?而是賤民如何行動,賤民的展演性(performativity)與賤民的政治如何可能? 又是哪種姿態? Alain Brossat 教授由法國當代哲學思想家 Jacques Ranciere 提出 的賤民(pleb)觀點,展演臺灣當代三部電影中的賤民抵抗的策略與姿態。賤民 不是指韋伯(Max Weber)在印度教研究中所說的賤民(outcast),也不是鄂蘭 (Hannah Arendt)的猶太賤民(pariah),更不是指民族國家對種族階級身分的「他 者」的排除。賤民到底是什麼人?就是人民,是活生生的人被排除在政治參與之 外,卻又以主權者不能無視的方式不斷進行抵抗的政治行動的主體。那不就是行 動中的你我他嗎?